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31:44

犀角地黄汤及医案若干


1 拼音
xī jiǎo dì huáng tāng
2 英文参考
xijiao dihuang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rnus Rhinoceri and Rehmanniae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犀角地黄汤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其中《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犀角地黄汤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水牛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主治热入血分证及热伤血络证。本方是治疗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热入血分者。
4 《备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
该方剂能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氧化,保肝,抗溃疡,改善心脏、循环、血液流变学功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也有一定调节作用,对其适应证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但该方剂所治之病均是重症,且以DIC及出血性疾病为多,临床上仅凭此方剂对肝昏迷、DIC、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很难收效,还应配合西药进行综合治疗。
4.1 处方
芍药三分,地黄半斤,丹皮一两,犀角屑(用代用品)一两。
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水牛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
4.2 功效与主治
犀角地黄汤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治伤寒及温病,热入营血、心包而致的高热,神志不清,吐血,衄血,便血,发癍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
《备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主治热入血分证及热伤血络证:
1.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2.热伤血络证。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外台秘要》卷二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及《严氏济生方》卷二之犀角地黄丸的组成、主治均与本方相同。
4.3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一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二三次
为粗末,分三次服。
4.4 方解
犀角地黄汤治证乃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热入血分,心肝受病。温热之邪燔灼血分,一则热盛血沸,且必扰于心神,致烦乱谵语;二则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离经之血又可致瘀阻而发斑。故当以请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用苦咸寒之水牛角为君,归心肝经,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臣以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于热盛出血者尤宜;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两味用为佐使。4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方中凉血与散血并用,一是因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二是因热与血结致瘀。本方药仅4味,配伍严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方中犀角清热凉血,并能解毒;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赤芍药凉血化瘀;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四药合用,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相比,两者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前者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清气之品,以使人营之热转从气分而解,适用于邪初人营尚未动血证;本方着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治热毒深陷血分,而见耗血、动血证。
4.5 临床运用
犀角地黄汤是治疗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剂。凡是在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以发热、神昏谵语、斑色紫黑、各种出血、舌绛、脉细数等为主症者,即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4.5.1 加减法
若神昏谵语甚者,合用安官牛黄丸或紫雪丹清热开窍;衄血者,加白茅根、黄芩清热止血;便血者,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尿血者,加白茅根、小蓟清利止血;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
若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三两。
4.5.2 使用禁忌
非热盛迫血妄行的出血病证,禁用犀角地黄汤治疗。
4.6 现代适应证
犀角地黄汤适用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近代也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尿毒症、各种败血症、疔疮肿毒等出现高热、出血而属于血热者。
4.6.1 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毒血症,并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败血症的发生与侵入机体的病原菌的数量和毒力及病人的免疫防御功能高低,以及医疗措施3个因素有关。致病微生物首先从局部皮肤黏膜侵入,进而人血,在血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与肽聚糖形成复合物首先造成机体组织损伤,进而激活TNF、IL-1、IL-6、IL-8、TFN-α等细胞因子,由此触发机体对入侵微生物的阻抑反应,但在抗感染源同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血管舒缓索、激肽系统等,造成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凝血及纤溶系统改变、血管张力丧失及心肌抑制,引发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生酸碱平衡、水盐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细胞变性、微循环栓塞、组织坏死与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皮疹及相关并发症。
4.6.2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别由甲、乙、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引起,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是病毒直接侵袭肝细胞;二是免疫反应所致。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体系统,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发病初期肝脏无明显缩小,约1周后肝细胞呈大块坏死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无纤维组织增生,亦无明显的肝细胞再生,肉眼观察肝体积缩小,由于坏死区充满大量的红细胞而呈红色,残余肝细胞组织淤胆而呈黄绿色,故称为红色或黄色肝萎缩。
4.6.3 肝昏迷
肝昏迷实际上就是肝性脑病,是由重型肝炎发展或并发的,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解毒能力降低导致血氨及其他有毒物质蓄积,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所致。重型肝炎芳香氨基酸显著升高,同时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可导致肝性脑病。也有假神经递质学说,认为某些胺类(如羟苯乙醇胺)由于肝功能衰竭不能清除之,通过血脑屏障,取代正常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肝昏迷。重型肝炎大量肝细胞坏死使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硬化及脾功能亢进可使血小板减少,重型肝炎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过度消耗出现皮肤紫癜;重型肝炎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从而出现肾功能衰竭,发生尿毒症。
4.6.4 弥散性血管内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出血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如各种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医源性疾病以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导致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损伤等,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的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或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微血管病灶溶血等。‘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的晚期,多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任何泌尿系统疾病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均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病、梗阻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肾血管疾病、先天性和遗传性肾病等,都可发展为肾衰,国内常见的病因依顺序是: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75%左右时肾功能就会不停地减退,直至出现尿毒症,当肾单位破坏达一定数量后,健存的肾单位代谢废物排泄负荷增加,因而代偿性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过滤,由此而引起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系膜及基质增生,肾小球肥大,继而硬化。肾小球内皮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形成,促进肾小球硬化;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损伤肾小管间质。三者不断进行,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血管紧张素Ⅱ、肾素活性增加在上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肾功能衰竭时出现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功能紊乱,残余肾单位不能充分地排泄代谢产物及尿毒症毒素(大分子含氮物质、中分子毒性物质、大分子毒性物质)以及肾的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尿毒症症状,如钠、水平衡失调,水肿,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磷、低血钙、高镁血症,进而引起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心包炎、动脉粥样硬化、尿毒症肺炎、贫血、出血、神经肌肉症状、胃肠道症状、皮肤瘙痒、肾性营养不良症、内分泌及代谢失调以及并发感染等。
4.6.5 白血病
白血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及遗传因素等。这些病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繁殖积累,并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而正常造血受抑制。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是所有白血病共有的症状。
4.6.6 紫癜
紫癜是由于红细胞从血管内外渗致皮内或皮下形成出血性斑块所致。首先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是发病的常见因素,大部分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变态反应或风湿性疾病、药物或毒素、毛细血管结构异常等原因所致。其次是血小板异常,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第三是凝血功能障碍,常见原因是遗传因素及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肾功能障碍及DIC等。
4.7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犀角地黄汤对家兔发热模型具有解热作用。
从该方剂的适应证看大部分是感染性疾病;从中医主治内容“身热谵语,喜忘如狂”看皆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从“皮肤斑色紫黑,大便黑色易解”乃DIC或过敏性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体征。“脉数”乃有效循环量不足或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症状,另外是各种出血性疾病如便血、尿血、鼻衄等。现就该方剂的治疗机理分析如下:
4.7.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水牛角有抗感染、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同时又有抗内毒素作用,其煎剂能降低大肠杆菌所致内毒素死亡率,缩短内毒素所致DIC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升高血小板数。臣药生地有抗真菌作用。使药白芍对多种致病性细菌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以及许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牡丹皮除对上述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肺炎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以及10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4.7.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水牛角有抗炎、解热、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还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臣药生地不仅能提高脑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而且能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少由糖皮质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同时有镇静催眠作用,能拮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反应而有降糖作用。白芍总苷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则具有双相调节效应,既能使皮质酮及ACTH明显升高,又能使之下降而恢复正常,还能增敏脑内H1受体而具有降温作用,同时具有显著的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白芍总苷还有耐缺氧作用,明显改善大脑电活动,降低脑内Ca2+、Na+、水的含量,除此之外白芍总苷还有促进学习、增强记忆功能的作用。佐药牡丹皮所含牡丹酚能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下部引起的觉醒反应,抑制小脑皮质区和运动区的诱发电位,因而具有显著的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能提高痛阈值,具有镇痛作用,牡丹酚还具有解热降温作用;牡丹皮所含丹皮酚对反复性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具有保护效应,并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反应;牡丹皮所含丹皮多糖还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4.7.3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臣药生地煎剂能防止肝糖元减少,有保肝作用。白芍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模型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肝细胞病变及坏死恢复,使ALT下降,并对抗肝组织的嗜酸性变性和坏死,对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牡丹皮所含丹皮总苷可明显减轻肝细胞毒性坏死程度,促进肝糖元合成和提高血清蛋白质含量,可明显降低肝匀浆MDA含量,提高血清和肝脏GSH-Px的活力。由此可见该方剂中有3味药具有保护肝脏作用。
4.7.4 对血液、循环、心功能的影响
君药水牛角具有强心作用,同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血压有先略升高而后下降、最后恢复正常的作用,且水牛角在该方剂中用量比较大。臣药生地黄煎剂有强心、利尿和降血压作用,有扩张肾血管的作用,其降血压机制可能与升高cAMP、使cGMP/cAMP比值降低有关,对于尿毒症应有治疗作用;同时生地黄具有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升高血小板的作用,这对DIC、白血病、肝功能衰竭时血小板降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还有促凝血作用。使药白芍可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扩张周围血管;同时白芍总苷能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轻血小板血栓湿重,抑制血栓形成。使药牡丹皮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少TXA2的生成,可防止血栓形成,其所含丹皮酚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5-HT释放;丹皮酚还能降低全血黏度,降低RBC面积,降低RBC聚集性和血小板黏附性,显著增强RBC变形能力;丹皮酚还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牡丹皮水煎醇沉液能增加冠脉营养性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该方剂中有4味药可影响血流,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脏功能,这就十分有利于各种重症发展到DIC阶段的治疗,特别能预防和治疗心功能及循环功能衰竭,同时其有一定的促凝和促血小板生成防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作用,这对鼻衄、紫癜等出血性疾病也会起到一定治疗作用,该方剂对血液循环的双相作用会受到白芍双相调节作用的调节,而使之平衡。
4.7.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水牛角煎剂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的小鼠WBC升高,胸腺重量增加。臣药生地可通过减弱、阻断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的某些作用环节而起到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以及IL-2的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地黄提取液能诱导人干扰素,使之效价明显升高,对细胞免疫功能也有增强作用,提示生地黄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而白芍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药牡丹皮所含丹皮酚能显著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丹皮总苷可明显促进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淋巴细胞产生IL-2,同时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LPS诱导),对Ⅰ~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该方剂中上述4味药用量均较大,这对于重症肝炎、DIC、过敏性紫癜等免疫性疾病无疑是有利的。
4.7.6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该方剂中主治范围曾有“黑便”,实际上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凡黑色大便者皆因胃及十二指肠部出血所致,此“黑便”很可能是应激性溃疡所致。君药水牛角能缩短凝血时间,臣药生地也能缩短凝血时间,有促凝作用,并能抑制胃酸分泌,明显减少胃溃疡的发生。佐药白芍对肠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芍药苷对胃溃疡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提高机体对缺氧、高温的应激能力,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牡丹皮中所含的牡丹酚同样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抗溃疡作用,因此该方剂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所致的“黑便”。
4.7.7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水牛角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臣药生地可明显提高血清GSH-Px的活性,降低LPO含量,其氯仿提取物可降低脑MDA含量,延缓脑衰老,其水提取液可显著提高RBC膜Na+-K+-ATP酶活性,降低心肌LPO含量,提高心肌GSH-Px活力,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使药白芍提取物及白芍总苷能抑制炎症的IL-1、TNF、PGE2的过度分泌,降低MDA、NO水平,增强SOD及GSH-Px活力,从而对炎症的渗出、水肿、增生等各个阶段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使药牡丹皮所含牡丹酚可直接对抗炎性介质,抑制WBC游走,抑制PGE2的生物合成,从而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牡丹皮所含丹皮总苷同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4.8 歌诀
犀角地黄芍牡丹,热入血分服之安;昏谵蓄血如狂症,吐衄下红紫黑斑。
4.9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之犀角地黄汤
5.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5.2 组成
生地黄、犀角各一两,葛根、玄参、栀子仁、升麻各三分,大黄(蒸)半两,芍药一两半。
生地黄1两,犀角(镑)1两,干葛3分,玄参3分,栀子仁3分,升麻3分,大黄半两(蒸),芍药1两半。
5.3 功效与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筋实极,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动,脚下满,不得远行,脚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烦满。
犀角地黄汤治筋实极,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动,脚下满,不得远行,脚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烦满。
5.4 用法用量
为末,每服四钱,水煎,不拘时服。
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5.5 加减法
若恶寒体痛加麻黄;头痛加石膏半两。
恶寒体痛,加麻黄;头痛,加石膏。
5.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5.7 出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6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犀角地黄汤
6.1 处方
犀角(如无升麻代之)、生地黄、牡丹皮、芍药,各一钱半。
6.2 功能主治
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血证,大便黑,衂后脉微,发狂发黄当汗下,汗内有淤血。
6.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6.4 出处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7 《女科秘要》卷三方之犀角地黄汤
7.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7.2 组成
犀角1钱,白芍1钱,丹皮1钱,枳壳1钱,生地2钱,黄芩8分,桔梗8分,百草霜8分,甘草3分,陈皮7分。
7.3 主治
《女科秘要》卷三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经从口鼻出,咳嗽气急。
7.4 用法用量
空心服。
7.5 出处
《女科秘要》卷三
8 《圣济总录》四十一方之犀角地黄汤
8.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8.2 组成
犀角(镑屑)1两1分,熟干地黄(洗,切,焙)3两,羌活(去芦头)1两,独活(去芦头)1两,赤箭1两,石菖蒲1两,芎1两,藁本(洗,焙)1两,没药(研)1两,威灵仙(洗焙)1两,黄耆(锉)1两,乌药(锉)1两,甘草(炙,锉)1两,木香1两,当归(切,焙)1两,蝉蜕(洗,焙)1两,防风(去叉)1两,大黄(锉,炒)1两,郁李仁(去皮,研)1两。
8.3 主治
《圣济总录》四十一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肝脏壅实,风热客搏经络,动于心肺,上膈痰壅,喉嗌干燥不利,四肢淫泺,或秘或壅。
8.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薄荷5叶,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
8.5 加减
如肠有热,入地黄汁少许;大肠秘涩,加芒消1钱匕。
8.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7 出处
《圣济总录》四十一
9 《摄生众妙方》卷九方之犀角地黄汤
9.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9.2 组成
犀角1两,生地黄5钱,熟地黄5钱,牡丹皮5钱,白芍药5钱,蒲黄5钱,栀子5钱,郁金5钱,生末水(即童便)5钱,黄柏5钱,黄芩5钱。
9.3 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九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鼻血不止。
9.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5服。水2钟,煎至1盏,温服。
9.5 出处
《摄生众妙方》卷九
10 《云歧子脉诀》方之犀角地黄汤
10.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0.2 组成
犀角、生地黄2两,黄芩1两半,黄连1两,大黄半两。
10.3 主治
《云歧子脉诀》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诸热甚,血积胸中,脉寸芤者。
10.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服之。
10.5 出处
《云歧子脉诀》
11 《普济方》卷三六九方之犀角地黄汤
11.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1.2 组成
赤芍药3分,生姜、地黄2两,牡丹皮1两,犀角1两(如无,升麻代)。
11.3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三六九方之犀角地黄汤具有消化瘀血之功效。主治小儿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解,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者;兼治疮疹出得太盛。
11.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半盏,煎3分,去滓,加减服。
11.5 出处
《普济方》卷三六九
12 《仁斋直指方论》卷八方之犀角地黄汤
12.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2.2 别名
犀角地黄散
12.3 组成
生地黄(净)4两,犀角半两,牡丹皮半两,芍药半两。
12.4 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八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血证,心忪语短,眩冒迷忘。
12.5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桃仁(去皮尖)7粒,水煎服。如无犀角,以升麻代。
12.6 制备方法
上锉。
12.7 附注
犀角地黄散(《普济方》卷三六六)。
12.8 出处
《仁斋直指方论》卷八
13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犀角地黄汤
13.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3.2 组成
犀角(镑)1钱,生地黄1钱,白芍药1钱,黄芩(炒)1钱,牡丹皮1钱,黄连(炒)1钱。
13.3 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上焦有热,口舌生疮发热,或血妄行,或吐血,或下血。
13.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5 加减
若因怒而患,加柴胡、山栀。
13.6 出处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14 《脉因证治》卷四方之犀角地黄汤
14.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4.2 组成
犀角1两,生地8两,白芍3两,丹皮2两,大黄2两。
14.3 主治
《脉因证治》卷四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瘀血狂妄。因汗不彻,吐衄不尽,瘀血在内,面黄唇白,便黑脚弱,气喘,甚则狂闷。
14.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5 出处
《脉因证治》卷四
15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引《严氏济生方》方之犀角地黄汤
15.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5.2 组成
犀角(镑末)1钱半,生地黄1钱半,赤芍药1钱半,牡丹皮1钱半,升麻1钱,黄芩(炒)1钱。
15.3 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引《严氏济生方》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胃火血热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者。
15.4 用法用量
水煎熟,入犀角末服。
15.5 出处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引《严氏济生方》
16 《证治准绳·类方》第三册方之犀角地黄汤
16.1 组成
犀角、大黄各一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生地黄四钱。
16.2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6.3 功效与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第三册方之犀角地黄汤治上焦热甚,吐血咯血。
17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犀角地黄汤
17.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7.2 组成
生犀角、山栀、白芍药、荆芥、牡丹皮、赤芍药、生地、黄芩。
17.3 主治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衄及咳血、吐血。
17.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7.5 加减
加黄芩、荆芥、则血凉不上升;若大便实者,加当归、酒蒸大黄,其血立即归经。
17.6 出处
《伤寒大白》卷二
18 《医学心悟》卷二方之犀角地黄汤
18.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8.2 组成
犀角1钱5分,生地黄4钱,牡丹皮1钱5分,麦冬1钱5分,白芍1钱5分。
18.3 主治
《医学心悟》卷二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伤寒吐血、衄血。
18.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8.5 出处
《医学心悟》卷二
19 《青囊全集》卷上方之犀角地黄汤
19.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19.2 组成
明犀牛角2钱,生地3钱,丹皮1钱5分,黄芩1钱5分,红胡1钱,生栀子1钱,归尾3钱,甘草8分,桔梗1钱5分,红花1钱,陈皮1钱。
19.3 主治
《青囊全集》卷上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吐血、下血。
19.4 用法用量
童便1杯兑服。
19.5 出处
《青囊全集》卷上方之犀角地黄
20 《痧喉证治汇言》方之犀角地黄汤
20.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20.2 组成
犀角、生地、白芍、丹皮、柴胡、黄芩。
20.3 主治
《痧喉证治汇言》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烂喉丹痧。
20.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0.5 出处
《痧喉证治汇言》
21 《伤寒全生集》卷二方之犀角地黄汤
21.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21.2 组成
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当归、川芎。
21.3 主治
《伤寒全生集》卷二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热盛衄血,及漱水不欲咽。
21.4 用法用量
京墨入汤调服。
21.5 加减
若活血,加桃仁、红花;若止血,加黄连、山栀;止衄,加黄芩、茅花;破瘀血,加桃仁、大黄。
21.6 出处
《伤寒全生集》卷二
22 《瘟疫论》卷上方之犀角地黄汤
22.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22.2 组成
地黄1两,白芍2钱,犀角2钱(镑碎)。
22.3 主治
《瘟疫论》卷上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蓄血证,服桃仁承气汤后,而出血过多,余焰尚存者。
22.4 用法用量
先将地黄温水润透,铜刀切作片,石臼内捣烂,再加水调糊,绞汁听用;其滓入药同煎,药成去滓,入前汁合服。
22.5 出处
《瘟疫论》卷上
23 《麻科活人》卷三方之犀角地黄汤
23.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23.2 组成
犀角、升麻、生地黄、木通、桔梗、京芍、甘草。
23.3 主治
《麻科活人》卷三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失血、衄血、便血、尿血。
23.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3.5 出处
《麻科活人》卷三
24 《原瘄要论》方之犀角地黄汤
24.1 方名
犀角地黄汤
24.2 组成
犀角、白芍、黑山栀、生地黄、丹皮、黄芩、红花、当归、甘草、藕节。
24.3 主治
《原瘄要论》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疹退之后,余热未尽,或热甚而失血者。肺胃实火,血热,嗽血,衄血,阳毒发斑。
24.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5 出处
《原瘄要论》
25 《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四方之犀角地黄汤
25.1 组成
犀角、生地黄、赤芍药、栀子、牡丹皮、甘草、黄芩。
25.2 用法用量
加灯心,水煎服。
25.3 功效与主治
治喉痈,喉间红肿而痛。
25.4 加减法
若口渴,加麦门冬
25.5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四

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33:36


刘渡舟犀角地黄汤治疗心肝火旺(焦虑症)医案经验。
廖××,女,19岁,大学生。
所患之病颇奇,经常发生幻觉,自称一身分裂为二人,互相争执不休,思想怪诞,不可理喻。某医院诊为“焦虑症”,经多方求治,病情一直未见转机,现已无法正常上课学习。刻下:心烦,彻夜不眠(服大量冬眠灵仅能小睡一会),闭眼即觉二小人站立床前,迭迭争吵,互相指责。头目眩晕、四肢发麻、皮肤作痒。舌红无苔,脉大而数。据其父母诉称:该女性格内向,素来寡言少语,其情绪无端发生紧张焦虑。证属心肝火旺,风动痰生,上冲神明,以致神不守舍。治当清心肝之火,安定神志,镇肝潜阳为法。疏方:

珍珠母30g、龙齿20g、麦冬20g、玄参16g、茯神12g、川石斛30g、紫背齿12g、生地16g、白芍20g、丹皮10g、真广角1.5g、黄连10g、竹茹20g、浙贝15g、海浮石15g。
另:羚羊角粉、珍珠粉、朱砂粉、琥珀粉各一钱,和匀,用上方汤药分三次送服。
服药三剂后,能缓缓入睡,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上方又服三剂,夜能睡眠7~8个小时(已停用冬眠灵),紧张焦虑不安等症状趋好转,幻觉现象偶有发作,惟肢体仍有发麻。肝风入络之象。改用羚羊钩藤汤,服至六剂,肢体麻木消失。
[按语]心藏神、肝藏魂,若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心肝火旺,动风生痰,上扰神明,则神魂不守,可出现幻觉。尤以肝脏最为相关,因“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或邪热扰血,均可使肝不藏魂发生幻觉。至于头目眩晕,四肢发麻,皮肤作痒,则为火亢动风之象。故治宜凉肝清心,熄风化痰。《类证治裁》说:“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阳有余,必须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故方中用珍珠母、龙齿、紫背齿、朱砂、琥珀等“介属”镇心肝以安神;玄参、麦冬、石斛、茯神养心安神;犀角地黄汤凉营血,清心肝;黄连、浙贝、竹茹、海浮石以清热化痰熄风。诸药合用,则使心火降,肝火平,风熄而痰化,神能守舍则愈。

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35:23

再生障碍性贫血阴虚火旺之血证,治以滋阴补血、清热凉血。

张××,女,8岁,1980年2月23日就诊。

牙龈、鼻腔、皮下反复出血1月余。

初诊:患儿于1月余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牙龈、鼻腔、皮下反复出血,不能自行缓解,伴持续低热、全身乏力、活动后气促等,未呕吐咖啡样物,无排黑便,无胸骨疼痛,曾在当地卫生所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细),病情无好转,今入住我院儿科,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并邀余诊。患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精神疲倦,胃纳减少,睡眠一般,二便正常。刻下症:鼻衄牙衄,全身皮下瘀点,低热,神疲气短,纳少,面唇苍白,舌白苔厚白,脉大滑数。理化检查:血常规“白血球4.2×10^9/L  红血球1.04×10^12/L  血小板24×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15% 淋巴细胞比例70%”。中医辨证分析:阴虚火旺而见持续低热;血热妄行、气虚失摄,血不循常道,而出现鼻衄、牙衄、皮下出血。气血亏虚,生化无源,故见神疲乏力、活动后气促、纳少、面色苍白、舌白等。脉大滑数为气血不足、阴虚火旺之象。诊断:血证(鼻衄、齿衄、紫斑)。证候:阴虚火旺。治疗:滋阴补血,清热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5g,牡丹皮12g,赤勺9g,白芍15g,何首乌15g,地骨皮12g,元参12g,沙参15g,仙鹤草15g等)8剂。

二诊(1980年3月3日),服前方药4剂,热退,紫斑消退,再服4剂,精神体力转好,无气短胸闷,牙衄、鼻衄减少,食欲增加,二便正常。治疗显效,方药在原基础上加石木耳10g,鸡冠花10g,槐花8g,连翘8g,桑白皮10g等再服3剂。

三诊(1980年3月7日),无发热,无牙衄、鼻衄,及皮下出血,食欲、睡眠改善,大小便正常。复查血常规“白血球5.3×10^9/L  红血球1.90×10^12/L  血小板94×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65% 淋巴细胞比例28%”。认为主症消失,但血查仍贫血严重,故治疗以滋阴补血为主,用药生地黄15g,赤芍10g,何首乌15g,沙参12g,元参12g,桑白皮10g,石耳10g,连翘8g,鸡冠花10g,仙鹤草10g,天门冬10g等。

按:患儿病起阴虚火旺、虚火扰络所致血证,而血生化于脾、受藏于肝、化精于肾,故治疗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加上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剂,治疗半月余,疗效明显。


医案信息

【医案标题】:周炳文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原始资源】;回顾性医案

【医案编号】:047H030

【医院病历号】:1980022301

【关键词】:

中医诊断:(病名)血证(鼻衄、齿衄、紫斑)  (证候)阴虚火旺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法:滋阴补血,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辨证要点】:

阴虚火旺而见持续低热;血热妄行、气虚失摄,血不循常道,而出现鼻衄、牙衄、皮下出血。气血亏虚,生化无源,故见神疲乏力、活动后气促、纳少、面色苍白、舌白等。脉大滑数为气血不足、阴虚火旺之象。

【疗效】:三诊半月余,显效。

课题负责人签名:古容芳

整理者:周洪彬

时间:2010年6月30日

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36:08

患者情况

逢某,男,24岁,农民

初诊日期:1980年7月

主诉:腹痛、大便下血4-5日

刻下症: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双下肢内侧见有密集片状斑,脘腹疼痛,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量多如柏油样,水食不得入,入则腹痛难忍,随即大便下血。口渴,喜热饮食,舌淡,若薄白,脉孩细缓而无力。

误诊

某医以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之证,投以犀角地黄汤1剂。

结果:药后全身不道,呼吸急迫,腹痛加剧,四肢不温,前额角出现约鸭卵大小包块,疼痛质软,按之有脓波动感,四肢瘀斑增加,连点成片,四肢暴露部位遇冷风则斑加重,全身不能自支。胸透两肋隔角变钝,此病不退反进,病情危笃

正诊

辨证分析:经脉证合参,认为此非热入血分之证,乃中焦虚弱、脾失统摄之属。此证非但不能凉血,反应以益气健脾温中,佐以止血。

处方:选用归脾汤加减,是为正治。

结果:水煎服2剂后,腹痛下血明显减轻,皮肤斑明显减少,呼吸平稳,四肢复温,胸透肋膈角正常。守方继服10剂,腹痛下血消失,饮食正常,全身无不适。为巩固疗效,属以人参归脾丸早、晚服用,随访未见复发。



本案摘自《医林误案》

学习心得

犀角地黄汤的病机应为阳明里证实热夹血瘀,实热症状应表现为身热谵语,神烦少寐,脉数;血瘀症状表现为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舌红绛

归脾汤的病机应为太阴病气虚血虚,血虚症状可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舌淡,脉细弱;气虚症状可见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两者随均为里证但虚实属性完全不一样,要注意鉴别

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36:31

十年前,仆曾医神经病者数人。据西医谓,脑为神经之系统;中医谓,脑为诸髓之中枢。夫心主血,血液上注于脑;肾藏精,精髓亦储于脑。精血调和,自足以养其神经,而不至于颠狂。所以然者,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既济,则无病;水火未济,则病生矣。盖心为神明之官,藏于虚灵之舍,心主思,思而得之,则心火熄;思而不得,则心火动。故积思成疑,积疑成惧,遂至惊狂畏葸,喜笑怒骂,奔走呼号,羞辱不知,嫌疑不避。碉因精神丧亡,心神仿佛,种种颠狂,虽以悉数,均以犀角地黄汤,重剂而瘳。以地黄丹芍,泻其手少阴之心火;以犀角导其足少阴之肾水也。而且犀燃烛照,妖魔尽除,无他谬巧,旗效前型。苏东坡曰:药虽进于医手,方多本自古人,古人即未明其意,而意在言外。则是方也,谓治神经也可,谓非治神经也亦可;谓是治神经,而不仅治神经也可,谓非治神经,而借以治神经也,亦无不可,是在权宜适中耳。特将经验诸案列下。

1.刘有枢老母,神经病发,平空颠狂,耗碎门户,毁坏器皿,家资衣物,抛掷道涂,毫不吝惜,家人将伊羁禁。有枢求医于予,未诊订方,投以大剂犀角地黄汤,遂告痊焉。

2.刘官氏寡妇守贞,忽然颠倒,病发神经,赤身露体,恬不知羞。咸谓花颠,谓巫诅咒,法竟空施,祷佛求神,狂妄更甚。伊外氏求医于予,据说订方,即以犀角地黄汤,重剂两服,平安无恙。

3.余陈氏,幼妇初婚,不知夫妇之乐,祗恨父母之离,日夜悲啼,饮食不进,旁观戏笑,弄致变羞为怒,叫骂不休,颠倒痴呆。伊生母探望,求其医治,翁姑不理,遂自行求方于予,嘱服犀角地黄汤,三剂而愈。

4.陈培足,因探樵割手,抱痛回家,颠颠痴痴,浑浑噩噩,因此神经病发。开口便说怕鬼,时常奔走石山,飞跑岭顶,履险如夷,尾追不及,他要回便回,或食或不食,久久如故,爬山跋岌,有不觉其苦者。伊母百般求治,总不见效,后来求余医,代取犀角地黄汤,两剂平安。

5.蔡兰增嫡妻陈氏,神经发病,牧牛唱歌,一连几日,平旦入厨,替妾洗锅,污水煮饭,无火而炊,旋即脱衣,拜谢门户,辄云上天。家人将伊捆缚,怕他打人,求治于予,为订犀角地黄汤,重用一剂,安然无事

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37:48

本帖最后由 医者 于 2023-12-20 18:39 编辑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
主治:过敏性紫癜
处方:犀角1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2克,大青叶15克,丹参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6克,薄荷(后下)10克。
用法:上药煎15-20分钟取汁,约200毫升,日服2次。热退后减犀角,并配犀角化毒丸日2丸口服。
疗效:治疗患儿50例,治愈(用药7天,临床症状消失)42例,好转(用药14天,临床症状改善)8例。有效率100%。
按语: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血风疮”和“葡萄疫”的范围,其病因多由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与血热相搏,壅盛聚毒,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络、瘀滞凝聚而发斑的。治宜清热凉血解毒、疏散风邪为主。方用犀角地方汤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药,佐以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薄荷疏风解表而取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强有关。而药理研究表明,犀角地黄汤有增强免疫、明显改善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还证实防风、蝉蜕有抗敏作用,故将凉血解毒祛风融于一炉,成为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方剂。张连城,主任医师,儿科主任。张丽娟,主治医师(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院 )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犀角地黄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此汤药主治:
①:热入血分证,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②: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类出血性疾病,舌绛红,脉数;
③: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在血液科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各类出份有热的出血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见上述症状者。
犀角地黄汤出处:
犀角地黄汤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其中《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犀角地黄汤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犀角地黄汤是千古名方,至今仍然广泛用于临床治病救人,在血液科,还有那些出血性疾病(紫癜就是皮肤的出血)都有可能用到犀角地黄汤,这也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的常用药物。
犀角这味药现在不能入药用了,临床上常用水牛角来代替
方中以水牛角为君,清热凉血,而且用水牛角清热凉血不会留瘀,本身它能够活血。生地能清热养阴,考虑到热到血分必然伤阴,阴液的损伤。丹皮、赤芍这个佐药,是方义分析的重点。
丹皮、赤芍都偏寒性,能够清热凉血,这是增强水牛角、生地的凉血作用,相当于佐助药,丹皮、赤芍又有散血化瘀的作用,丹皮凉血散瘀,赤芍有活血作用,结合起来能够使全方凉而不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血。
犀角地黄汤作为治疗出血性疾病基础方,主要用于热证出血,热证出血它有一些特点。若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这类药很寒凉,肠胃功能差、月经期等,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热入血分证,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绛红,脉数;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临床应用于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血分热盛者。
分    类 清热剂-清营凉血   出    处 《外台秘要》
歌诀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
用量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24g,芍药12g,丹皮9g。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 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绛红,脉数。
3.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义
本证多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故身热谵语;二则破血妄行,血不循经,血溢脉外,故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三则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变粘稠,运行受阻,成瘀故见舌绛。方中苦咸寒之犀角,凉血清心解毒,为君药。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一恢复已失之阴血。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故为佐药。
配伍特点
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
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血分证。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身热谵语,舌红绛,脉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邪热与血瘀互结,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凉血散瘀;郁怒而加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热伤血络,破血忘行之出血,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以凉血止血。
禁忌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附注
同类方比较
本方与清营汤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附方1
神犀丹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石菖蒲、黄芩、生地、银花、金汁、连翘、板蓝根、香豉、元参、花粉、紫草。
功用
清热开窍,凉血解毒。
主治
温热暑疫,邪入营分证。高热谵语,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绛紫。
附方2
化斑汤
组成
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参、犀角、白粳米。
功用
清气凉血。
主治
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
化裁方之间比较
犀角地黄汤、神犀丹、化斑汤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不同点在于:犀角地黄汤用治温热病热毒深陷于血分的血分热盛证,故用大剂咸寒以凉血为主,并用清热、散瘀之品,以使热清血宁;神犀丹用治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汤用治气分热炽,而血热又起,气血两燔之证,故以清气生津药与凉血解毒药相配,两清气血,使邪热退则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汤”。
重要文献摘要
①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②《外台秘要》卷2录《小品方》:“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38:17

王××,男,38岁。
    初诊:1979年9月12日。
    主诉:鼻流血15天。8月17日,突然鼻流血,最严重的一天流血五次,每次约100至300毫程式,继而时出时止,头错晕痛,口渴鼻干,胸闷气逆,大便干。
    诊查:脉浮大数、84次/分,舌苔薄白、舌质红。
    辨证:热伤阳络,血热妄行。
    治法:清肺降气,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生地30克 丹皮12克 白芍12克 元参30克 降香10克 酒炒大黄9克 侧柏炭10克 炒栀子12克 茜根炭10克 鲜荷叶1角(后入) 藕节15克 白茅根30克 甘草3克
    二诊:服上主药三剂,鼻衄基本控制,诸症均减。于上方去大黄,加阿胶12克 继服。
    三诊:上方药连服六剂,鼻衄完全停止,口渴除,胸闷瘥,仍时有头晕。脉滑、70次/分,舌苔正常。止方减生地、元参量,又服六剂,病告愈。
    [点评]患者素体健康,今突发鼻衄,观其来热之迅猛,衄血量之多,实系热伤阳络(即肺络)、血热妄行之故。据证求因,审因论治,法宜清肺降气,凉血止血。仿犀角地黄汤意加减。唐容川谓:“血之为物,热则行,冷则凝”。方以生地、丹皮、白芍、栀子、元参凉血止血;大黄清热泻火,苦以降之,经酒制,能入血分,清热止血作用较优。以上皆取“血见寒则凝”之义。降香降气,尤以大黄能直降胃气,气降火亦降,趋“血随气降”之理。侧柏炭、茜根炭、鲜荷叶、藕节、白茅根止血兼能祛瘀,遵“血见黑则止”之原则,故能取效迅捷。运用之妙,在于随证加减,如衄血不止,加三七粉,功兼止血祛瘀;口渴加麦冬、花粉;衄血量多不止,面色白,心悸气促,脉芤或寸大尺弱,慎防气随血脱,应去大黄,以沉香易降香,再加生龙牡、人参、当归、五味子、制附子镇纳固脱。

医者 发表于 2023-12-20 18:42:12

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有哪些?犀角地黄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犀角地黄节药丹,血热安行吐衄斑;
狂躁谱语舌质绛,凉血散淤服之安。

(一)犀角地黄汤的组成与功效
犀角地黄汤由犀角3克(现多用水牛角30克代用).生地黄24克·白芍12克,牡丹皮9克组成。水煎服。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淤之功效。是主治热入血分证和热伤血络证以及一切温热病邪病症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斑疹、出血、神昏、谵语、高热、舌绛、脉细数为其辨治之要点。若阳虚、气虚不能摄血之证以及脾胃虚弱者,均忌用。

凡属血分热盛之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紫瘢、急性白血病、败血症、流行性脑脊膜炎、斑疹伤寒、烧伤、溃疡病合并出血、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眼前房积血或积脓、疔疮、再障性贫血、荨麻疹和药疹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

①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邪热与瘀血互结,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淤.与凉血散淤同用。
②如见热甚而神昏者,合紫雪丹或合安宫牛黄丸,以加强清热开窍之作用。
③因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肝解郁。
④心火炽盛者,加栀子、黄连以加强清心泻火之作用。
⑤血热妄行,吐血、鼻出血.加白茅根、侧柏叶、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⑥大便出血,加地榆、槐花以清肠止血。
①尿血者,加白茅根、小蓟,以利于尿止血。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

关幼波(北京市中医院教授)

关老以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加减[(鲜白茅根60克,金银花30克,生石膏25克,玄参、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黄、天花粉、生甘草各15克·大黄炭、阿胶、白及各6克,荷叶炭3克,犀角粉(冲)]。治疗温毒内蕴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摘自《名医治病》第172页)。

谢海洲(名老中医)

我治白塞综合征即以犀角地黄汤为主,加三黄解毒、升麻、土茯苓、当归、连翘、赤小豆效甚好,紫瘢、再生障碍性贫血、溃疡病出血,我均用此方为主,无不取得一定疗效。过去我曾用玳瑁粉代替犀角,认为效果比水牛角强(摘自《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第318页)。

焦树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

我治疗热证吐血时,常用犀角地黄汤加白茅根、生赭石(先煎)、生石膏(先煎)、生藕节各30克。

对热证尿血,常加小蓟30克,白茅根炭20克,炒黄柏12克,木通6克。治热证便血,常加地榆15~20克、槐花炭9~12克。

血热发斑,则加生石膏30~40克(先煎),玄参15克,青黛10克(布包),紫草6~9克。

我曾用此方加玄参15~20克,生石膏30~40克(先煎),知母10克,生藕节、栝楼各30克,白及、杏仁、苏子、金沸草各10克,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叶性肺炎等病表现为热证咯血的患者,每收佳效(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第35页)。

刘金霞(中医专家)

以犀角地黄汤[犀角粉2克(冲服),生地黄30克,牡丹皮9克,去芍]加三七6克,大蓟、藕节、怀牛膝各9克,白茅根30克。全方具有清热祛火,凉血止血作用。治疗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扰,肝肾阴虚之鼻出血[摘自《陕西中医》1989;10(4):103].

陈铭神(中医专家)

以犀角地黄汤加紫珠草、白茅根、甘草治疗证属热淤伤络所致肺源性心脏病,有显著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疗效的作用[摘自《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463]。

韦俊(中医专家)

以犀角地黄汤加连翘、芦根、麦冬、丹参、仙鹤草、小蓟、茜草为基本方。加味治疗证属热郁内外,迫血妄行之过敏性紫癜肾炎。如出血严重加三七粉;尿血严重加琥珀、旱莲草[摘自《陕西中医》1984;(5):15].

马绍尧(中医专家)

以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愈20例证属三焦热毒充斥之败血症(高热寒颤,头痛烦躁,关节疼痛,小便黄赤,大渴引饮,或神志不清、谵语或呕恶、苔黄腻而糙、舌质红绛、脉洪大数[摘自《广西中医药》1983;(6):18_.

雷在彪(中医专家)

以犀角地黄汤加丹参15克,茜草、金银花各12克,紫草、丹皮各10克。加味治疗证属邪热迫血妄行之过敏性紫癜21例。如胸痛、口苦,加柴胡、黄芩、栀子;心烦、心火炽盛,加黄连、木通、麦冬;尿少、血尿,加白茅根、小蓟、早莲草;腹痛便血加槐花、地榆;关节肿痛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桑枝。治疗结果:痊愈14例,好转5例,无效2例[摘自《广西中医药》1987;(6):9].李英林(名老中医)紫癜病在临床常见以血热妄行为多见。血热型以起病急骤,广泛出血,伴有热象为其特点。治疗应着重清热凉血止血,首选犀角地黄汤加减[鸡血藤30克,生地黄、藕节、白茅根各20克,侧柏叶、紫草各12克,广犀角(分冲)、丹皮、赤白芍各10克]水煎服(摘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191页)。

王志恒(名老中医)

急性“再障”,属于中医急痨、髓枯、温毒范围,起病急骤、持续高热,鼻出血齿出血,皮下瘀斑,舌苔黄腻,脉洪数。治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及清热安宫丸,此证多属邪盛精衰的急危重症(摘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198页)。

李玉森(中医专家)

以犀角地黄汤加柴胡、当归、茵陈、金银花,适当配合抗生素,并及时对症治疗,证属肝胆湿热之胆道出血症13例。治疗结果:全部治愈(摘自《福建中医药》1983;(5):60)。

日·小岛喜久男(日本汉医学家)

以犀角地黄汤加金银花、连翘加减。配合化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62例。缓解32例,好转5例(摘自陈达中翻译的《东洋医学会志》1970;(3):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犀角地黄汤及医案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