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 发表于 2023-11-18 16:56:27

儿科两道论述一道病例分析题

本帖最后由 医者 于 2023-11-23 21:54 编辑


论述:如何理解小儿无湿不成泄

腹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是以排便的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出现水样便为主要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拉肚子”。中医学认为,腹泻主要与湿邪这一病理因素有关。《黄帝内经》记载:“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盛则濡泻”。湿邪类水属阴,具有趋下性质,故湿邪容易侵袭人体下部,湿邪偏盛则出现腹泻的症状。《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腹泻主要是因湿邪伤及脾胃而致,基本病机为湿邪偏盛,容易损伤脾阳,困遏气机,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去调节。小肠的分清泌浊和大肠的传导功能都依赖于脾气的运化功能,脾虚失运,则水谷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导功能失司,故而发生腹泻。

  腹泻四时皆可发病,夏季是其高发季节。这时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热蒸湿腾。《儒门事亲》云:“故湿之气……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又因长期吹空调,湿气加重。这些外界湿邪侵袭人体,最易困脾而致脾虚,若正气不足,抵邪无力,就会引发腹泻。“无湿不成泻”,除了外感湿邪,内伤脾胃而致湿邪内生也很重要。《景岳全书》曰:“若饮食不节,起居不实,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炎热夏季,若贪食生冷之品,饮食不节制,寒湿内生,可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引起腹泻。湿邪容易伤脾,脾虚又易内生湿邪,二者互为因果。如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反而聚水成湿,致湿滞内生,清浊不分,形成腹泻。

  根据腹泻湿盛伤脾、脾运失调的病机特点,应总以健脾化湿为治疗原则。运用补益之品以健脾益气,如山药、黄芪、党参等,使用芳香化湿类药物以燥湿,如藿香、苍术、白豆蔻、砂仁等。张景岳认为“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并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原则,“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这与朱丹溪“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的观点不谋而合。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即通过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吸收食物残渣中过多的水分,使水湿从小便排出,从而达到大便成形的目的,代表药物为车前子。李中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中淡渗治法位居于首。淡渗治泻法是指通过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从而达到引湿下行,导邪外出的目的,也就是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杂病源流犀烛》云:“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不论寒热。



static/image/hrline/line1.png
幼幼集成》中对小儿指纹辩证是如何概括的?
《幼幼集成》用“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四句歌诀作了高度概括。浮主表,沉主里,疾病在表,指纹浮而显露,病邪在里测沉而不易显露;红主寒,紫主热,指纹色鲜红为外感风寒,淡红为虚寒,暗紫色为邪热郁滞,紫黑色为热邪深重,证属危重;淡主虚,滞为实,“滞”指指纹涩滞,推之不畅之意,色谈为气血不足,淡青为体虚有风,淡紫为体虚有热,指纹郁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三关指风、气、命三关,指纹现于风关,是病邪初入,证尚轻浅,达于气关,为疾病进一步深入加重,而到达命关,甚至透关射甲(现于指甲内),说明疾病已十分危重。


病例分析

患儿,男性,3岁。2005年3月2日就诊。
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1天。患儿3天前始见咳嗽,渐见痰多、咳嗽夜甚,1天前发热,气急。查体:体温38.1℃,神清,咽充血,双下肺可闻细小水泡音。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写出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肺炎喘嗽(2.5分)
证候分析:风热闭肺(2.5分)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2.5分)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2.5分)

下面是儿科学 选择和填空






医者 发表于 2023-11-18 19:05:26

幼幼集成那道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科两道论述一道病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