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管,你能置到位吗?
胃肠道是营养物质供给的最佳途径,只要病情和胃肠道功能允许,都应利用胃肠道进行营养支持,其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也更经济,在维持胃肠黏膜屏障、促进机体康复、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重症患者采用鼻肠管管饲可基本避免营养液的反流和误吸,适用于胃功能受损,但具有基本正常肠道功能的患者。螺旋型鼻肠管管径细、**小,完全不透放射线,配有引导的包有润滑材料的钢丝,在经过水激活后操作顺利,便于控制肺部感染,不易引发误吸、反流、腹泻和腹胀,但偏低的置管成功率限制了螺旋型鼻肠管的应用,下面介绍两种方法来提高置管成功率。腹部**采用《基本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图解》第2版的方法,将螺旋型鼻肠管送入胃内。确定导管在患者胃内后,向管道内注入20ml生理盐水,将引导导丝撤出管道约25cm。继续插管25cm,完全拔除引导导丝,将管道悬空约40cm固定于近侧耳垂部。自置人鼻肠管后予腹部**,以胃大弯平滑肌体表位置,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左3—5cm处为起始点,垂直向下按压1~2cm,向右推进5~9cm,再向下腹部做半圆运动,如此循环1次/4h,直至螺旋管头端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有研究显示:腹部****胃起搏点能够有效地提高置管成功率。腹部**法是依据胃肠起搏理论和驱动-跟随-谐振效应理论,作用于胃肠起搏点的体表投射点,来间接**和兴奋胃起搏点,驱动慢波节律产生起搏效应,从而促进胃蠕动。腹部**会**皮肤的触觉和压力感受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泌素分泌,进而促进胃蠕动,降低幽门张力,利于管道通过幽门。
胃内注气法患者禁食6 h,操作前10 min,遵医嘱予患者甲氧氯普胺10 mg肌肉注射。用棉签蘸水清洁患者鼻腔,胸前铺好一次性治疗巾,打开鼻肠管外包装,取出鼻肠管,将引导钢丝完全送入鼻肠管,测量鼻尖到耳垂再到胸骨剑突的距离,记录刻度,以此为起点在50 cm处再记录刻度。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湿润管道头端,经一侧鼻腔将鼻肠管沿鼻腔壁置入,动作轻柔,当鼻肠管头端到达咽喉,约进入15~20 cm时,清醒患者嘱其做吞咽动作,可予温开水少许,昏迷患者用左手轻轻托起后枕部,使下颌靠近胸部,同时将鼻肠管快速置入,插管至第一次刻度处,如果患者呛咳明显,鼻肠管头端可能进入气道内,需将管道退出待病人呛咳缓解后重新置入。置入成功后,用听诊器听胃区气过水声,回抽胃液,将末端置入水中看有无气泡这三种方法中至少两种方法确定管道头端在胃内后,协助患者取右侧卧位45°,用50 mL注射器注入10 ml/kg的气体,注入气体量最大不超过500 mL,继续将管道缓缓送至第二次刻度次处,妥善固定。快速注入20 mL空气,听诊胃区,如气过水声消失,可初步判断管道头端已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再快速注入20 mL气体听诊十二指肠及空肠区,听到气过水声说明头端在听诊区域,也可回抽液体,做PH值监测,如为碱性说明为肠液,也可初步判断管道头端已过幽门在肠道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