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最不愿意接诊的三类职业人:同行、老师和律师
医患沟通,是医院内、职场里,摆在医者面前的现实命题。引子
看到一个同仁在指责值班医生:我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家中老人在其他医院住院,因为是临终患者,老人情绪不稳定,我母亲希望医生可以去安抚一下老人的情绪,但是值班医生说这都是你们家属的事情,你们都安抚不了我能做什么!?因为我也是医务人员也知道值班的辛苦,但是听到那个医生说这话的时候,真想抽他,心理忍着忍着……
漫漫行医路,一路走来,可谓是阅人无数,临床像这样有个性的医生,在各科室里并不鲜见。也许,医生他自己不觉得有什么,因为见识的病人太多了,也不差你一个,觉得自己当时就是在实话实说,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这样的医生太少见了,简直是不能忍,只想爆发!
由此引发医生队伍里一片哗然!当然了,站在各自的岗位上,各自的出发点,各自的心态,各说各的理。
说来说去,大家说到了医生接诊时,最不愿意遇到的三种人:同行、老师和律师。
这三种人,一是知根知底,不好对付;二是有职业精神,特爱较真,打破砂锅问到底;三是法律界人士,知法懂法,似乎一眼就能看穿医生白大衣下的底裤。遇到几种人,为医者,真的让人见一次,再也不想见第二次了,还真是!
一、我是xx医院xx办的,经常下来检查你们工作!给你要个注射器还不给了?
22:03,夜班护士遵医嘱给一个发热患者肌注了一针“退烧针”,并嘱患者和家属回去多饮水,汗出,热退,注意观察退热情况。
患者倒也没说什么。就是同行的患者家属,应是患者的母亲,个子高高瘦瘦,年约五旬的,对着正在收拾整理治疗台的护士,张口就来:“给我拿一个注射器!”口气硬邦邦,强硬得令人不容置疑!
“……”护士一愣?
“万一他回去再烧起来了,我好给他**!”表情严肃,典型的“命令式”语气!
“医院有规定,注射器属于医疗用品,只能在院内使用,不能随意乱给的。”护士试图解释。
“我——是xx医院xx办的,就是管你们这些医院,检查你们工作的!给你要个注射器还不给了?”女人阴沉着脸,面色益发嚣张。
继而转向愣在诊断室里的女医小赵。
“到底给不给?,你说吧!”声色俱厉之下,女医小赵吓得噤若寒蝉。
“我不能给你,医院里的注射器只能在医院里用,规定的不能让患者拿回去。”护士并没有被对方的气势镇住。
“我认识你们医院院长,给你院长一打电话,叫你给啥就得给啥,你个小护士吃不了兜着走!”女人一再拿各级领导来恐吓护士。
听到这里,医生护士反而不再害怕、紧张了。
你太小看了我们急诊科了,越说越露馅!类似的这种大话,在急诊科,急救人员听到的太多太多,见多识广的“急诊专业户”们都很有应对经验。“那你给我们院长打电话吧,叫院长给我们回电话,叫我给啥,我给啥!”医生护士挺直了腰杆,态度不卑不亢,仰起脸扬声道。
那女人的气焰顿时萎顿下来,薄薄的嘴唇张了几张,悻悻的走了。
至此之后,年轻的女医小赵,面对形形{BANNED}的伤患,学会了从容应对和坦然处之。
二、你们那个医生呢,叫他过来我教教他!
那天在门急诊,过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年约六十多岁,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塑料药瓶。
你们那个医生呢?
哪个医生?
就是那天我的脚被开水烫伤起泡了,过来看病,有个医生,30岁左右,戴着眼镜,有点“牙擦苏”,长得可难看了!他不给我看病不说,还说这医院不会看烧伤,叫我去别的医院看去!
气死我了,后来我到159医院,人家医生叫我买的这瓶药,撒在烫伤的地方,一个星期就好了!我是一个退休老教师,教了半辈子书,还没见过这样的“医生”!
今天,我是专门来找那个医生的,我要教教他,你不是不会治烧伤吗?我现在教会你……众人心知肚明,肯定是科里的小李医生啊,那几天,他挨了主任的训,带着不良情绪上班,看到这个老者来看烧伤,医院确实治不了烧伤,本地的病人一有烧伤,都是在159医院烧伤专科治疗的,但他那天对病人没有好气,说话很冲,把病人气得不行,现在,人家的烧伤就是治好了,还想着非要来到医院,专程教教这个不会治病的医生!
众人对老教师好一番相劝,说那个医生那天刚挨了批,不会说话,事后我们都说他了,他以后一定会注意……
好一番抚慰,这个可爱而又较真的老师才算作罢。
情绪化工作的经历,令人很不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作为医者,一定要克服这些人性中的弱点。在岗位上,就要拼尽全力,认真对待患者。你那发自内心真诚的关怀和行动,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能给别人带来无限光明。
三、律师的一席话,吓得老同学关了诊所的门!
上个世纪末的时候,由于医院情况不好,工资低,待遇差,有好多医生都“下海”了,走穴的、开诊所的,都有。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各自的能力和条件,想方设法的挣点钱,好养活一家人。
同学小马还是个助理,家住郊区城中村,有房有院。
见有的同事和同学,租房子还要开诊所,还能多挣一份钱贴补家用,想着自家在郊区,开诊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比他们都要好。于是乎,他整理出一间门面房,在家门口开辟了一间诊所,病人都是自己附近的住家户和租房户,病人还真不少。
有一个女律师,患有咽炎,是小马的熟人,她过来找小马输了几天氨苄青霉素。
一间房的小诊所,患者输液,医生就在身边,堪比“特护”,倒也比大医院里来的自在。
一来二去的,女律师说起小马现在的的诊所来,有执业证吗?有助理证,还没考医师执业证,诊所呢?无证。你这种情况,病人没事,大家都好。若是一旦病人出事,你可是犯法,出人命的话,你可是要坐牢的!
联想起自己,小马越来越感到害怕。
是啊,自己隔壁就是小卖部,买的烟酒日杂,人家买了之后,也不会出什么事。可是,自己卖的是药,打的是针,不同于一般的物品。有的病人吃错了或是过敏了,都会回来找事,加之现在的人法律意识这么强,不良反应这么多……越来越怕,自己就没了心劲,勉强撑了半年,就关门了。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小马因为认识这个律师朋友,人家也是一片好心提醒,这就是医生有个律师病人的好处,与他接触的多,你懂的法律知识也越多,胆子也越小。
见仁见智。其实,有个做律师的朋友,医生应该更明理、有底气和依靠不是?医生小马主要还是因为行医路上压力太大,中途退缩而已,律师朋友的一段话,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脱离诊所的一个由头而已。
行医路上,每一个医者都要面对形形{BANNED}的伤者和患者,以及他们背后的亲属和朋友,我们昨天、今天和明天所能遇到的,又岂只是同行、老师和律师这三种难缠的人?患者群,是一个强大而角色复杂多变互换的人群。我们只有摆正心态、正确面对,不断总结经验,累积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之沟通和交流,方能从容应对、走稳医路上的每一步,不是吗?
(源自:优医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