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无敌 发表于 2007-10-17 15:57:00

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
概述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方法众多。古代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创造并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包括了许多内容,而中药外
敷贴**是其之一。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丹、丸
、散、糊、锭等制剂,贴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通过药物对腧穴的**作用,激发经气,疏通经
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随着中医实验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在寻找新的中药给药方式,敷贴疗**好给了我们一个较理想的模式
,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推广。
中医外治之法,以内治之理为依据,根据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将辨证施治,理法方药贯通在一起,增加了
给药途径,扩大了治疗手段。名医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之论”,“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
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
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过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中医认为人体健康是
机体阴阳平衡的结果,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致使阴阳失去平衡,就产生了疾病。因此,治疗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整失去的阴阳,其治疗就包括了内治法和外治法。
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按照疾病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在相应的腧穴上敷贴,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种疗法。敷贴疗法是一种穴位刺
激疗法,它既具有穴位**的作用,又可通过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正如《理瀹
骈文》所说:“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今天,敷贴疗法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更
可喜的是,它能被广大老百姓接受,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还专门
为此作了专题报道。
外敷贴法选用相应的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通过药物不断**穴位,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
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药物不断地**皮肤,会使局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
梢进入活动状态,藉以促使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机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使机体
康复,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时,药物本身的作用通过穴位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使药物分子进入血液,
参与血液循环,达到病所,发挥治病作用。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师机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
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其意即是,外敷贴法属外治之法,虽然给药途径和方法与内治法不
尽相同,但其治病机理是一致的,实为殊途同归。
敷贴疗法的特点:
外敷贴法在我国已应用了两千多年,由于其固有的优点和特点,一直流传延用至今,并越来越受到医家和
病人的重视和欢迎,其特点如下:
1、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外敷贴法只需将一些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外加胶布固定即可,不需
煎药、注射,男女老幼患者均可选用,可操作。
2、药源丰富,经济价廉:中药外敷贴选药广泛,有的还可以自己采集中草药,可尽量少花钱或不花钱,
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3、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外敷法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使用灵活,奏效
快捷,疗效明显。
4、使用安全,减少毒副作用:此方法不用内服,只需外敷,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副作用,即安全可靠,
若药物对**皮肤过敏,停药即可,症状可自行消除。
敷贴疗法的功用与适应证
中药外敷贴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通经活络,行气止痛;2、健脾和胃,降逆止泻;3、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4、收敛止汗,固精止带;5、调理冲任,安胎固经;6、强壮保健,延年益寿;
7、温阳益气,救逆固脱;
由于外敷贴法具有诸多功能,因此可广泛运用到各种病证的治疗。如咳嗽,哮喘,感冒,鼻炎,痹症,痿
证,扭伤挫伤,腹泻、呕吐,高血压,浮肿,呕逆,失眠等待。
敷贴疗法的注意事项
1、注意**,暴露施术部位,以药物不流失为适宜,选择适合**。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治疗前,一般宜用75%酒精作局部消毒,然后再外敷贴药,避免皮肤感染。
3、认真覆盖,束紧固定。药物敷贴后,选消毒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以免药物流失、滑脱而影响
疗效。
4、发生水疱者,可用消毒针挑破,外擦紫药水。
5、小儿皮肤薄嫩,不宜使用**性过强的药物,贴药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1-2小时内为宜,此外,小儿
外敷还应加强护理,嘱小儿不能用手抓搔,拭擦,防止敷药脱落。
6、妇女孕期当禁用麝香类的堕胎作用的药物,以免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
7、有皮肤过敏、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中药外敷贴疗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撤去药物,甚者可
对症处理。
渊源
    敷贴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
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
、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食疗
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
通;明《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理瀹骈文》
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
敷贴疗法治疗那些病
三叉神经痛
穴位:太阳穴(双)
  操作方法:用全虫21条、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用药未适量,加上1/2的面粉,用酒调成两个药饼,敷太阳穴。每天1-2次。
中风昏迷
取位:后颈
  操作方法:取苎麻根30克、大蒜30克,同捣烂,敷于后颈。约20分钟后可渐苏醒。本方只适应于中风闭
中暑
  穴位:气海
  操作方法:大田螺3枚、青盐2克,同捣烂,敷于肚脐下气海穴
高血压
穴位:涌泉穴(双)
  操作方法:吴茱萸20-30克研细末,用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临睡时敷上,用纱布固定,次日起床时去掉,每天1次。
半身不遂
取穴:涌泉穴(双)
  操作方法:取穿山甲60克、大川乌头60克、红海蛤60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5克,用葱汁调成半寸大小的药饼,贴涌泉穴(双),以纱布固定。再将双脚浸热水中,待身麻汗出,马上去除药饼。治疗时要避风。每半个月敷1次。
胃脘疼
方法一
  取穴:心窝鸠尾穴
  操作方法:取射干10克、蜘蛛香10克,捣烂,敷于前心窝鸠尾穴。冷痛热敷,热痛冷敷,每天2次。
  方法二
  取位:胃痛部位
  操作方法:取大黄30克、元明粉30克、栀子30克、香附30克、郁金30克、黄芩15克、甘草15克、滑石60克,研细末,加姜汁调成糊状,敷于痛处。每天2次。本方适宜于肝气犯胃,饮食停滞引起的胃痛。
  方法三
  取位:胃痛部位
  操作方法:将青黛30克、雄黄15克、密陀憎30克、铅粉15克,研细末,用2个鸭蛋的蛋清调匀,敷在痛处。每天2次,本方适用于胃痛并有热感的患者。
面神经麻痹
方法一
  取位:患侧腮上
  操作方法:取黑鱼头1个,捣烂,再将南星5克、天麻5克、草乌5克,共研为细末,与捣烂的黑鱼头和匀,敷于患侧腮上。每天l-2次。
  方法二
  取位:患侧部
  操作方法:用蔓荆子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5克,研细末,以开水调成糊状,贴于患例。每天1-2次。
  方法三
  穴位:劳宫穴
  操作方法:鲜蓖麻叶1张,捣烂,敷于患侧手心劳宫穴。每天换药2次。
  方法四
  取位:患侧部
  操作方法:将生马钱子略用水泡,刮去毛,切成薄片,先贴在胶布上,将胶布贴面部患侧,7天换药1次。
  方法五
  取位:患侧部
  操作方法:取鲜鹅不食草30克,捣成泥,摊纱布上,敷面部患侧。2天换1次药。
  方法六
  取位:患侧下颌关节、口角处
  操作方法:取蓖麻子去壳,揭为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处,再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方法七
  穴位:太阳、下关、地仓
  操作方法:取白芥子研细末,用蜂蜜调成膏,取蚕豆大3份,分别贴于患侧太阳穴、下关穴、地仓穴。有烧灼感时去掉。
  方法八,
  穴位:太阳、牵正、劳宫
  操作方法:取蓖麻子30克、冰片2克(冬季可加干姜与附子各3克),捣泥,稍加醋调成药膏,敷于患侧面部太阳穴、牵正穴、手心劳宫穴,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1次。
痢疾
方法一
  穴位:涌泉(双)、脐中
  操作方法:取吴茱萸6克,研细未,醋调为糊状,敷脐中穴与双涌泉穴。每天1-2次。
  方法二
  穴位:印堂
  操作方法:取雄黄、巴豆,朱砂、麝香、蓖麻子各10克,先把雄黄、朱砂、麝香研为细末,再与巴豆、蓖麻子共捣,制成药饼,每次取像蚕豆大一团贴印堂穴,贴后出现红晕时去掉。每天1-2次。适用于寒湿痢。
  方法三
  穴位:涌泉(双)
  操作方法:取大蒜头1个捣烂,敷涌泉穴,1小时后取下。本方适应于疫毒痢。
  方法四
  穴位:涌泉(双)
  操作方法:取吴茱萸20克,研细末,以醋调匀,敷双涌泉穴,纱布包扎固定,2小时后取下。每天2次。本方适用于细菌性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发凉者。
肠痈
方法一
  取位:麦氏点(脐和有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作为标志。)
  操作方法:取生石膏50克,研细末,用桐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本方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
  方法二
  取位:麦氏点
  操作方法:木芙蓉叶500克、大黄500克、黄芩450克、黄柏450克、黄连450克、泽兰叶450克、冰片10克,研细末。每次用200克药未与黄酒煎成糊状,摊在油纸上,厚约3毫米,外敷患处,外加纱布固定。每天换药2次。
  本方适用于较重的阑尾炎,或阑尾脓肿早期合并轻型腹膜炎患者。
  方法三
  取位:麦氏点
  操作方法:取生半夏、天南星、川乌、猪牙皂、浙贝母、广姜黄、黄芩、大黄各30克,黄柏、败酱草、木芙蓉叶各60克,穿山甲50克,白芷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按3:7的比例加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状,摊于油纸上,外敷患处,再以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宜用治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

以上稍举几例,总之敷贴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四大科上百种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大家可以试试。
推拿**疗法
概述
    推拿**疗法,是在人体体表上运用各种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止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的手法很多,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摩法:用手的掌部和指腹在患部慢慢作往返直线抚摸,作用部位较浅,动作应轻巧灵活。
2、按法:用掌心或掌根或双手重叠在一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压患部适当部位,注意用力要均匀适当
3、拿法: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适用于肌肉丰满出或肩、肘关节部位
4、擦法: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小指腹在皮肤上摩擦。操作使用上臂带动手掌,力量大而均匀
,动作要连贯,是局部皮肤有灼热感。
5、揉法:用拇指和四指呈相对方向揉动,手指不能离开皮肤,是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
6、搓法:两手掌相对置于患部,用力作上下和前后的搓动,动作宜协调轻快,双手用力要均匀、连贯
7、滚法:用手背掌指关节突出部或以小鱼际、小指掌指关节的上方在皮肤上滚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罗纹面捏住患侧的手指等小关节部位对称性反复交替的揉动。操作时动作宜加
速、灵活,防止或纠正指、趾挛缩及畸形。
9:拍打法 :用虚掌拍打患侧肢体肌躯体部,用力轻巧而又反弹感,动作要有节律。起到解痉作用。
10:屈伸 :一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另一手固定其关节部,顺着关节缓慢地作屈伸活动。屈伸幅度
应根据病情而定,先小后大,逐步恢复到正常活动度。
11:抖法 :用手握住患肢的远端,轻轻抖动,患者应放松肌肉。抖动时应连续不断,不可间断用力
历史渊源
推拿**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 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疗法。 先秦时期 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也是民间自我推拿**的工具。 秦汉晋时期 推拿**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推拿**的技术和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的运用;《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 是推拿**发展的盛世,隋唐时期推拿**疗法在医学领域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民间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推拿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推拿**疗法。如《圣济总录》的生铁熨斗摩项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顶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证;《宋史》记载庞安时**催产;《苏沈良方》载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载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药方》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明代 是推拿**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推拿**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推拿诊治惊证技术。在民间,推拿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推拿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修养净发需知》)、《**修养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王廷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和全身保健**法一一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推拿导引法等。此外,民间推拿器械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 清代 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擁法推拿等。 综上所述,推拿**疗法起源于民间,自殷商成为宫廷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秦汉发展成为一门中医学科。此后,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从民间汲取新的手法和医疗保健经验,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的中医临床专业。而推拿**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民间推拿**疗法的不断创新和成长,并成为民间推拿**疗法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中医推拿**学科与民间推拿**疗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党参 发表于 2023-12-20 09:49:00



学习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敷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