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灸二二部位
第二章◎二二部位【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附图15】
解剖:(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脉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展拇指腹内。(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支。正中神经之末梢支。(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附图15】
解剖:(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肌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展拇指腹内。(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枝。正中神经之末梢枝。(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半针,针深一寸,一般针一针(重子)即可,二针齐针成倒马针,效果更佳。
说明及发挥: ※五指并拢,阴掌食指之中央线(即图之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用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速捷,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治疗肩痛亦极有效,治疗颈痛亦有效。
※余二十年来以此穴治疗落枕患者不下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
※本穴治疗书痉亦极有效,余曾治市府某局主任秘书因喝酒后,手指拘挛不伸,针对侧重子、重仙立即见效。如病久者可在患侧尺泽泻针加强效果更佳,本穴也可治疗半身不遂。
※本穴接近肺经鱼际穴,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针之有效。
※本穴治疗子宫瘤;卵巢炎亦有效。
【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结合处下五分。【附图1】
解剖:(肌肉)伸指肌、骨间肌、蚓状肌。(血管)枕、尺动静脉之表皮分支形成之血管网。(神经)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末梢枝。(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结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本穴治腰连背痛有效。
※本穴治眼角发红配耳背刺血效更佳。配三黄穴可治眼痒颇效。
※本穴治手腕桡侧扭伤有效(针患侧),治疗颈痛(双侧并针)亦有效。尚可治脚无力。(针健侧)
【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附图1】
解剖:(肌肉)在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有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收拇肌。(血管)有手背静脉网,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布有桡侧神经浅支。
(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二寸半针,针五分至一寸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应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配合应用效果极佳。
※三棱针点刺视大白附近之青筋(血管)点刺出血即可。
【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与重仙穴相通。【附图1(注:本图之云骨穴当为灵骨穴)】
解剖:(肌肉)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内收拇肌横头。(血管)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穴位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神经)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梁?)针)。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日人称为泽田合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师则用之治全身许多大病。
※本穴调气补气温阳作用极强,以灵骨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为治愈高棉前总统朗诺半身不遂之主穴。临床治愈数十例半身不遂,皆以灵骨大白为主(针健侧),或配风市或配肾关,间以背部五岭穴点刺,效果非十四经正穴所能比拟。
※本穴有活脑部血气之功。针头针后再针本穴(久留针),可使头针之效果加强甚多。依临床经验,绝对胜过朱氏之抽气法、进气法或焦氏之快速捻针之效力。
※灵骨配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亦极特效。治脚难举抬(无力)、腹胀、小便不节(次数过多),小便痛亦极有效。
※灵骨穴单用治肘痛、鼠蹊胀痛、头晕等症有特效。
※灵骨穴单用尚可治肩痛不举、食欲不振、脱肛、背痛、膝痛、腰痛、脊椎痛、耳鸣(听力不足)等,效果亦颇好。
【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附图16】
解剖:(肌肉)在无名指尺侧,第四掌骨小头后方有第四骨间肌。(血管)有手背静脉网分布于其下周围及第四骨间指背动脉。(神经)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之中渚穴后五分处,董师最常应用于起坐之际腰痛之症。
※本穴治肾亏之各种病变,效果甚好,除上述作用外,尚可治疗脊椎骨刺。
※本穴亦可治血压高及前头痛。
【下白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附图16】
解剖:(肌肉)在无名指尺侧,第四掌骨小头后方有第四骨间肌。(血管)有手背静脉网分布于其下周围及第四骨间指背动脉。(神经)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心脾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与无名指掌骨之何,距指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下白穴位于中白穴下一寸,为中白之倒马针,两针一起配合应用。
※中白、下白倒马并用,主治前述肾亏各病,疗效极佳。
※中白、下白倒马并用尚可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颇效。
【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附图17】
解剖:(肌肉)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外展小指肌起点外缘。(血管)有指动脉、静脉、手背静脉网。(神经)布有掌背神经(尺神经分支)。(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痛、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一寸至一寸半。
说明及发挥:
※腕顺一穴位于小肠经之后溪后五分处,治疗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腰椎痛、腿弯痛等有特效。配合腕顺二,效果更佳。
【腕顺二穴】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意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附图17】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1次用l穴为宜。
说明及发挥:※原注l次用l穴为宜,临床经验二穴并无不宜。
※腕顺一、二并用治疗肾亏所致之各种病变及疼痛,疗效甚好,肾虚之牙痛、眼痛亦有效。
※除前述各病外,董师尚用治耳鸣、重听、小腹胀、腰围痛、腿弯紧痛,疗效亦佳。
【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附图18】
解剖:(肌肉)在四、五掌骨间,有第四蚓状肌,屈指浅深肌腱,深部为骨间肌。(血管)有指掌侧总动、静脉。(神经)为第四指掌侧总神经(尺神经分支)分布处。(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说明及发挥:
※手解即心经之少府荥穴,少府为心经荥穴当然有效,晕针时首当强心,又《内经》曰:“病变于色取之于荥。”晕针时脸色必变,针必经荥穴当然有效,所以手解能治晕针。
【土水穴】
部位: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附图18】
解剖:(肌肉)有外展拇短肌和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头静脉回流支。(神经)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拇指对掌肌、桡神经、脾分神经、肾支神经。)
主治:胃炎、久年胃病。
取穴: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距掌骨小头一寸处一穴,后五分一穴,再后五分一穴,共三穴。
手术:贴骨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土水穴计有三个穴位,均位于手鱼部位,中央之土水二穴即鱼际穴,自鱼际至大指本节之中央点为土水一穴,自鱼际至手腕横纹之中央为土水三穴。
※据《内经》所载,手鱼部位能诊断肠胃疾病,又据经络关系而言,此处为肺经所经之处,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与肠胃有直接关连,因此本穴之治疗胃病应无疑议。
※又本穴除治胃病、胃痛外,尚可治手指痛、手掌痛、手骨痛。治疗原则,左痛治右,右痛治左。
第三章◎三三部位(前臂部位)
【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附图19】
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附图19】
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支,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附图19】
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说明及发挥:
※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均位于大肠经上,因此治疗痔疮有效,**时采皮下针,自其门向其角横透,效果尤佳。(盖大肠郄穴温溜适在其门,其角之间,郄穴有调整气血之功。)
※单用其门、其角、其正即能见效,但如于委中穴点刺后,再针此穴,效果尤其显著,可期迅速痊愈。
※余用委中点刺出血,治疗痔疮一次治愈者,即不乏其人。
※本穴组对顽固性便秘及小腹胀气亦有速效。
【火串穴】
部位:在手背腕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间陷中。【附图20】
解剖:(肌肉)在尺桡骨之间,伸指总肌和伸拇长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血管)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神经)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有总指伸筋,骨间动脉,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便秘、心悸、手下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向下,从手腕横纹中央直后三寸处取之,握拳屈肘掌心向下,现沟凹处是穴位。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左手下臂痛针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针左手穴。
说明及发挥:
※火串穴即三焦经之支沟穴,治疗便秘、心悸、手下臂痛,确有卓效,余用治胁痛,尤有特效。
【火陵穴】
部位:在火串穴后两寸。【附图20】
解剖:(肌肉)在尺桡骨之间,伸指总肌和伸拇长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血管)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神经)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枝,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火串穴后两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火山穴】
部位:在火陵穴后一寸五分。【附图20】
解剖:(肌肉)在尺桡骨之间,伸指总肌和伸拇长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血管)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神经)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支,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火陵穴后一寸五分处取之。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运用:左手抽筋取右手穴;右手抽筋取左手穴。胸部痛及发闷、发胀则火陵、火山两穴同时用针,但注意只宜单手取穴,不可双手同时用针。
说明及发挥:
※火陵、火山穴针之能透三焦经,除治疗手抽筋有效外,治疗胸痛、胸闷、胸胀亦有显效,盖三焦与心包表里,深针透经,自是效果卓佳,两手同时下针,据经验并无不良作用。
※火陵穴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效果亦佳。
※火陵在火串(支沟)后二寸,火山在火陵后二寸,但取穴略有不同,取火串,手平伸。取火陵、火山则手抚胸取穴。
【火腑海穴】
部位:在火山穴后两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附图21】
解剖:(肌肉)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伸腕短肌及长肌,深层有旋后肌。(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神经)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有长屈拇筋,桡骨动脉,中头静脉,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酸、贫血、头晕、眼花、疲劳过度。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火山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时,下针十分钟后取针,改用垫灸三壮至五壮(不须下针,仅灸三至五壮亦可),隔日1灸,灸上3个月,可延年益寿。灸至第五、第十、第十五次,大灸七壮至九壮(大壮),即每月大壮3次,小壮12次。
说明及发挥:
※火腑海穴位置与大肠经之手三里穴相符,主治亦大致相同。有补虚之作用,用灸效果颇好。
【手五金穴】
部位: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六寸五分。【附图21】
解剖;(肌肉)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伸腕短肌及长肌,深层有旋后肌。(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神经)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肝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外侧,距腕豆骨六寸五分,即火山穴外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手千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手五金穴后一寸五分。【附图21】
解剖:(肌肉)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伸腕短肌及长肌,深层有旋后肌。(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神经)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肺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八寸,手五金穴后一寸五分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运用:手五金与手千金两穴同用,唯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手五金、手千金穴之位置约距三焦经走向外开五分,前文之腕豆骨应改为“腕横纹”较有助于寻找正确穴位,手五金、手千金一般均倒马应用,治上述各症确有卓效,余常用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及小腿胀痛酸麻。
※手千金单独治手臂疮疡初起特效。
【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附图22】
解剖:(肌肉)尺侧屈腕肌、尺侧伸腕肌、肘肌。(血管)尺动脉、尺静脉。(神经)尺神经、内侧肱下皮神经。
(有尺骨动脉之背支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肠门穴除治疗上述症状外,在腹痛里急后重或急欲如厕腹泻之际,以手按压,即能缓和**及大肠之紧张状态,而及时寻找处所解决。
※本穴配门金治疗急性腹泻颇有效。
【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附图22】
解剖:(肌肉)尺侧屈腕肌、尺侧伸腕肌、肘肌。(血管)尺动脉、尺静脉。(神经)尺神经、内侧肱下皮神经。(此处为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支,肝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运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腹泻。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肝门穴对于急性肝炎效果极佳,由于肝在右侧,所以针治时以左手为主即可,对于合并肠炎症状,则可加针肠门,使成倒马,疗效甚佳。
※本穴配上三黄(天黄、明黄、其黄)治慢性肝炎亦有特效。亦可治B型肝炎。
※本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分水之官,小肠经之原穴腕骨为治黄疸要穴。本穴能治黄疸自有一定道理。
※本穴若以全息观点言,在前臂之中点,治中焦病有效,配合前述理论,治肝病确实有效。余以此穴治疗肝炎病例甚多,疗效颇佳。
【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附图22】
解剖:(肌肉)尺侧屈腕肌、尺侧伸腕肌、肘肌。(血管)尺动脉、尺静脉。(神经)尺神经、内肱下皮神经。(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支,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说明及发挥:
※心门穴约在小肠经上,在小肠合穴附近,治疗心脏各病尤为特效,又本穴治疗大腿内侧痛(含腹股沟),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本穴亦常用于治膝痛(内侧膝痛尤效)。
【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附图23】
解剖:(肌肉)在桡侧屈腕肌腱的外侧,外展拇长肌腱内侧。(血管)有桡动、静脉。(神经)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此处为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支,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用右穴。)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内缘,距人士穴三寸。【附图23】
解剖:(肌肉)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伸腕长、短肌的内缘。(血管)有头静脉,桡动、静脉。(神经)为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处。(此处为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病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附图23】
解剖:(肌肉)有肱二头肌肌腱止处之外缘。(血管)有头静脉,桡动、静脉。(神经)为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处。(肱桡骨肌外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
运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灵骨穴、双手同时用针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说明及发挥:
※人士、地士、天士简称三士穴位置均在肺经上,因此治疗呼吸器官病效果极佳,人士在太渊上四寸,地士则与孔最穴位置相符。孔最为肺经郄穴,治哮喘疗效本佳,配人士、天士倒马效果更好。
※三士穴配水金或水通疗效更好。
【曲陵穴】
部位: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附图23】
解剖:(肌肉)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健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血管)有桡侧返动、静脉之分支,头静脉。(神经)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本干。(有肱二头肌腱,为后臂皮神经及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心之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主治:抽筋、阳霍乱、气喘、肘关节炎、心跳。
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窝横纹上,在大筋之外侧以大指按下,肘伸屈时有一大凹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用三睦**曲陵穴内侧之静脉血管,使其出血,可治霍乱。尸
说明及发挥:
※曲陵穴与肺经之尺泽穴位置相符,主治功能亦相同,点刺放血所治之病尤多,实为要穴。
※本穴可治尿意频数(配肾关),半身不遂,咳嗽(配水金),泻之可治筋痉挛拘急,肺经一切实症,扁桃腺炎、咽喉等颇有效(详见拙著《针灸经穴学》之尺泽部分)。
※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痹痛(五十肩),气喘皆极有疗效。
第四章 四四部位(后臂部位)
【分金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之前侧,距肘窝横纹一寸五分。【附图24】
解剖:(肌肉)二头肌外侧。(血管)头静脉、肱动脉。(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交叉神经)
主治:感冒、鼻炎及喉炎之特效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后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窝横纹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分金穴位于肺经上,在侠白下三寸半,距尺泽一寸半,由于其位居肺经之上,因此治疗上述之感冒、鼻炎及喉炎有点效。
【后椎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肘横纹二寸五分。【附图25】
解剖:(肌肉)三头肌外侧、有喙肱肌在深层。(血管)肱动脉、桡尺动脉。(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肝副神经,心之副交叉神经。直属脊椎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脱臼、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肘横纹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后椎穴位于三焦经上,约当清冷渊穴上五分处,由于位居三焦经上,基于肾与三焦通之脏象原理,治疗与肾有关之脊椎骨脱臼,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确有显效。
【首英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距肘横纹四寸五分。【附图25】
解剖:(肌肉)三头肌外侧、有喙肱肌在深层。(血管)肱动脉、桡尺动脉。(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
主治:脊椎骨脱臼、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后椎穴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后椎、首英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
【富顶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首英穴二寸五分,距肘横纹七寸。【附图25】
解剖:(肌肉)三头肌外侧、有喙肱肌在深层。(血管)肱动脉、桡尺动脉。(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肝之副支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疲劳、血压高、头晕、头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首英穴上二寸五分。
手术:针探三至五分,针浅扎治疲劳,针深扎治头痛、头昏及血压高。
说明:首英穴及富顶穴皆位于三焦经上,首英穴约当消泺下寸半。富顶穴约当消泺上一寸。
【后枝穴】
部位:当肩中与肘之直线上,距富顶穴一寸,离肘横纹八寸。【附图25】
解剖:(肌肉)三头肌外侧、有喙肱肌在深层。(血管)肱动脉、桡尺动脉。(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头晕、头痛、皮肤病、血管硬化。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富顶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七分。
运用:富顶、后枝两穴同时下针,可治颈项疼痛扭转不灵及面部麻痹。
说明:后枝穴位置约当消泺上二寸,臑会下一寸。
【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附图26】
解剖:(肌肉)三角肌外侧,二头肌与三头肌腹间。(血管)头静脉、腋动脉、反肱动脉。(神经)腋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说明及发挥:
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去肩骨缝依经验实际系三寸,此穴治膝盖痛及肩痛确具卓效,治上述其它症效果亦佳。
【背面穴】
部位:在肩骨缝之中央、举臂时有空陷处。【附图27】
解剖:(肌肉)三角肌外侧,二头肌与三头肌腹间。(血管)头静脉、腋动脉、反肱动脉。(神经)腋神经。(丹田神经)
主治:腹部发闷,发音无力。
取穴:举臂时,肩骨连接缝之空陷处中央取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用棱针可治全身疲劳,两腿发酸,呕吐,干霍乱,肠霍乱,阴阳霍乱。
说明及发挥:
※背面穴位置相当于大肠经之肩髃穴,一说后一寸,运用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症,确有卓效。
※本穴与肩髃穴相符或相近,肩髃穴原有调理肺气之效,本穴治腹部发闷及发音无力皆系调理肺气之功。
※用三棱针点刺在肩髃穴至其后一寸之周边点刺出血即可,不必拘泥穴位。
【人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三寸。【附图27】
解剖:(肌肉)二头肌与肱骨间。(血管)桡动脉、肱动脉。(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肺之副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肝之副支神经)
主治:脚痛、手痛、肘肿痛难动、面黄(胆病)四肢浮肿、脾肿大、感冒、气喘。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三寸是穴。
手术:用毫针,针深五分治感冒气喘,针深八分治臂肿,针深一寸二分治肝、胆、脾病。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肱二头肌,扎针部位应准确。
说明及发挥:
※人宗穴位置与大肠经之手五里穴相符,古人视手五里为禁针穴,唯据经验刺之其效尚佳,亦无副作用,所谓禁刺,恐系古人用针太粗之故,有伤及动脉及神经之虞,因此董师亦告诫“扎针部位应准确”。
【地宗穴】
部位:在人宗穴上三寸处,距肘窝横纹六寸。【附图27】
解剖:(肌肉)二头肌与肱骨间。(血管)桡动脉、肱动脉。(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心之支神经)
主治: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血管硬化。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之中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亦即人宗穴上三寸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两臂之穴同时下针。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肱二头肌,扎针部位应特别准确。
【天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地宗穴三寸,距肘窝横纹九寸。【附图27】
解剖:(肌肉)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后缘,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血管)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神经)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腋窝神经、六腑神经、小腿神经)
主治:妇科**痒、**痛、赤白带下(具有速效)、小腿痛、小儿麻痹、狐臭、糖尿病。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地宗穴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二头肌,取穴必须准确。
说明及发挥:
※地宗穴、天宗穴与人宗穴皆在一条线上,因此**时皆应特别准确。地宗穴约在肠经臂臑穴下一寸,天宗穴约在臂臑上二寸。
【云白穴】
部位:在肩尖前约二寸,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二寸。【附图26】
解剖:(肌肉)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后缘,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血管)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神经)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六腑神经,肺之副支神经)
主治:妇科**炎、**痒、**痛、赤白带下、小儿麻痹。
取穴:垂手取穴。当肩关节前方,骨缝去肩尖约二寸许处是穴,亦即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二寸。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依经验本穴位置应系在肩中前一寸再上一寸之位置。
※本穴治妇科病有效,配肩中治小腿无力及胀痛。
【李白穴】
部位:在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附图26】
解剖:(肌肉)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后缘,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血管)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神经)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腋窝神经,肾之副神经,肺之支神经)
主治:狐臭、脚痛、小腿痛、小儿麻痹。
取穴:在臂外侧,从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本穴位置应系在肩中穴前一寸二分,再下一寸处。
【支通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首英穴向后横开一寸。【附图25】
解剖:(肌肉)三头肌外侧、有喙肱肌在深层。(血管)肱动脉、桡尺动脉。(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肝之副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后背神经)
主治:高血压、血管硬化、头晕、疲劳、腰酸。
取穴:自肩后侧直下,去肘横纹四寸五分,即首英穴向后横开一寸。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
注意:贴近肱骨后缘扎针。
【落通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即富顶穴向后横开一寸。【附图25】
解剖:(肌肉)三角肌内侧头与外侧头间。(血管)桡动脉、深桡动脉。(神经)桡神经。(肝之副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后背神经)
主治:血压高、血管硬化、头晕、疲劳、四肢无力、腰酸。
取穴:自肩端后侧直下,距肘横纹上七寸,即富顶穴向后横开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
【下曲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即后枝穴后开一寸。
解剖:(肌肉)三角肌内侧头与外侧头间。(血管)桡动脉、深桡动脉。(神经)桡神经。(肺支神经、肝之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坐骨神经痛(肺与肝两种机能不健全所引起者。)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经失灵等症。
取穴:在肩端后直下,即后枝穴向后横开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
【上曲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肩中穴后开一寸。
解剖:(肌肉)三角肌外侧,二头肌与三头肌腹间。(血管)头静脉、腋动脉、反肱动脉。(神经)腋神经。(后膊皮下神经、肾之支神经、肝之副神经)
主治:小儿麻痹、坐骨神经痛、臂痛、血压高、小腿胀痛。
取穴:在上臂后侧,即肩中央向后横开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五分。治左臂取右穴,治右臂用左穴。
运用: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
说明及发挥:
※以肩中穴为主,配上曲、下曲、云白、李白治疗小儿麻痹、小腿无力疗效甚佳。
【水愈穴】
部位:在上臂之后侧,即背面穴后开稍斜下二寸。【附图30】
解剖:(肌肉)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的三角肌中,深层为冈下肌。(血管)有旋肱后动、静脉,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神经)布有臂后皮神经,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后膊皮下神经、腋下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肾脏炎、肾结石、腰痛,腿酸、全身无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
取穴:自肩后直下,即背面穴向后横开(稍斜下)二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用三棱针扎出黄水者主治肾脏之特效针。用三棱针扎出黑血者主治手腕手背痛。 用三棱针扎左边穴治左臂痛,扎右边穴治右臂痛(直接治疗)。
说明及发挥:
※水愈穴位置与小肠经之臑俞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卓效。 个人感觉董氏奇穴博大精深啊。
{MOD},学习了 试用中??????!
怎么看不到图片呀!很深奥呀!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新手学习了。 祖国医学,无穷无尽啊。 看不到图片,建议加在后面,方便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