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有内容,全部转自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适用,不作为治疗指导,如需就诊,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麦德威跟腱靴
查看: 817|回复: 1

手三针与足三针的取穴方法,功效,据说效果非常好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680

回帖

188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89
发表于 2023-11-16 10: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手三针与足三针的取穴方法、功效

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640 (1).png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640.png

间谷穴

间骨穴

间骨穴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

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

中渚
640.png
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

《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 640 (1).png

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

《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

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足临泣
640 (2).png

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内庭
640 (3).png

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

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穴有关。

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六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

据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

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

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

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

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

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

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

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

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手足三阳经共218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

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

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196个穴位之广泛;但就经验来讲,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手三针、足三针的特点

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1秒。

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

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

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

1、针前准备:解除患者紧张心理;患者松握拳,取穴定位;穴位常规消毒。

2、刺入角度:医生右拇、食指捏紧针体的峰端,使针尖露1至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带针活动: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捏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

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至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患者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

5、收效出针: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手三针、足三针的取穴原则

一般的讲:癫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去后溪(后溪通于督脉)。

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也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但腰腿痛足跗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


实践中,胸部以上疼痛手三针为主穴,足三针为配穴。胸部以下疼痛足三针为主穴,手三针为配穴。
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

1、颈椎病:取双侧后溪,先针左侧,迅疾进针成“↑”形(直刺),患者立即感到有一股气流从左臂冲过颈部直到上脊背;

再针右后溪,颈脖即可左右旋转,前屈、后伸仍有点僵痛,但较针前减轻大半;然后令患者带针活动两臂,则肩痛锐减。

神经根型颈椎病刺后溪、中渚,行针得气后疼痛立刻缓解,再令患者自己摇头、活动患侧肩臂,则痛减过半。日针一次,一般针3—10次愈。

2、肩痛:肩痛的原因有多种:有因风寒湿阻闭经络者,有因肩部软组织急慢性炎症者,有劳损者,有外伤者,有扭挫者等;凡此种种,手三针均可以治疗,而且收效显著。

如仅仅是活动时疼痛,无粘连者或虽有粘连而较轻微者,常常针一两次即愈。查肩后及肩峰压痛明显,或肩峰下滑囊处压痛明显,肩胛内侧及下侧均有压痛,肩关节外旋外展受限等症,即针间谷、中渚,行针得气后带针活动寻找痛点,则疼痛顿失或明显减轻。隔日针一次,一般针3--10次愈。

3、肘痛:针中渚、间谷。间或加针曲池(垂直进针)。右肱骨外上髁炎,针间谷,进针2寸得气后提针至皮下,以15度角再刺向合谷外侧,提插旋转三次,带针活动。隔三日针一次。

4、手指麻木:针间谷、中渚,间或加针后溪,隔三日针一次。或针手三针配外关,隔日针一次;

针外关时先直刺透内关,然后提针至皮下再以30度角先透向间使,而后再刺向腕关节,并用艾灸所刺过之穴位,每穴温灸15--20分钟,每天早晚各灸一遍。用手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外关是常用的一个配穴。

5、腰疼腿痛:针后溪、中渚,间或针足临泣、内庭,带针活动。

6、尾骨痛:针左右后溪,隔日针一次。

7、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伴坐骨神经痛,均可针两中渚穴,间或针双太冲穴,行针得气后即可出针。

用手三针、足三针治颈、腰、足跟部骨质增生,效果比较理想,特别是消除疼痛和麻痹则疗效尤为突出,但大约1/3的患者需要在针刺止痛后同时配合其它疗法,如:中医外治法和内服中药。

8、骶骼关节、髋关节疼痛:针左右内庭,透涌泉直达足跟之前缘,速提速进,在足底形成“↑”样。行针得气后带针活动腿部。随后再配合中医外治法和中药内服,一般1--3个月恢复健康。

9、手颤抖:针后溪,配合中渚,症状减轻后,中渚、后溪交替针刺。每日针一次。

10、胁肋痛:针中渚,在入针后能让患者深深吸气并咳嗽出声音来,这样效果就更好。

让患者深吸气、用力咳的动作,配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能增强疗效。如无效,出针后再针痛侧之支沟穴。

11、大腿内侧疼痛拘急:针患侧足太冲,行针得气后即提针皮下,针尖偏向内侧,向第一跖骨后下方再针一针,当即令患者带针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

12、足底发热疼胀症:从内庭入针透过涌泉穴直抵足跟前下缘,提针皮下,再向两侧刺入呈“↑”形而出针。每天针一次,数次即愈。本症针涌泉穴疗效也较好。

13、三叉神经痛:针患侧后溪穴,飞速刺入,瞬间行针呈“↑”形后,带针做咀嚼动作,大多立竿见影,疼痛停止即出针。若不能立即止痛者可配合同侧翳风穴,多可立即生效。

翳风穴之针法:第一支直刺得气后提针至皮下再将针尖向上斜刺;第二支直刺;第三支直刺得气后提针皮下,再偏向下斜刺。

14、顽固性头痛头昏或眩晕:针后溪。先针一侧,右侧痛针右后溪,左侧痛针左后溪,前额、正中、枕后痛可针双侧,慢慢行轻提慢刺之法。疗效仍不显著者可先针双后溪再针哑门,怕针哑门有危险者针大椎也可。如此配合,无不立竿见影。

治疗配穴经验

1、头疼:间谷、后溪、(中渚、太冲)

2、五官诸痛:间谷、中渚、(后溪、太冲、内庭)

3、颈肩臂手痛:中渚、后溪、(间谷、足临泣)

4、胸背腰腿痛:太冲:、内庭、足临泣、(后溪)

注:(括号内是配穴)

手三针足三针与足三里的配合

640 (5).png
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足三里(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手三针足三针与肩三针的配合

肩三针,经外奇穴名。本穴由大肠经肩髃穴及奇穴肩前、肩后组成。

640 (6).png

肩三针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肩髃: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针灸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千金要方·诸风》:“在两肩头正中”;《循经考穴编》:“膊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中(一云当微前些),下直对曲肘缝尖,须搁臂纵或转手插腰,缓缓下针。”

功效: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祛邪解热。

主治:古代记述:肩中热、肩冷,指痹臂痛,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痛,臂细无力,筋骨酸疼,风湿搏于两肩,四肢热。近人报道:中风偏瘫,高血压,肩关节周围炎,荨麻疹。

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的第14个穴位。肩后三角肌上部,肩峰后下方,举臂外展时呈凹陷处。主治:古代记述:肩重不举、臂痛、中风偏瘫。近人报道: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

肩前:经外奇穴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肩前穴的主治疾病为:肩臂痛、臂不能举。
肩三针配曲池、外关、合谷、后溪、列缺,可活血通络,主治上肢不遂;
肩三针配天井、天鼎、后溪、内关,可益气活血,除湿通络,主治痿证;
肩三针配天宗、肩井、天鼎、臂臑、曲池、外关,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五十肩等。


传统的针灸疗法,一般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先确定主治穴位,次列配穴,再拟定针刺手法。

如治肩周炎,有的针灸医生取肩贞、肩髃、肩井,再配以合谷、外关、手三里等;

有的则取肩贞、臂臑,配以合谷、外关、曲池等;入针以后一般都是让患者静坐着(笔者称之为静针),每隔三五分钟行针一次,或再加以温灸,或加以电针器,过20~30分钟起针。

而用手三针治疗肩痛,如肩前痛只针间谷,肩后痛只针中渚或后溪,整个肩部均痛者,针间谷、中渚,或配后溪,针后一定要让患者活动,寻找疼痛的角度和姿势,而无需留针,一般不会超过2分钟。

经过数以万次的观察,发现用静计(即让患者坐着不动针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远不如动针(针后让患者带针活动笔者称之为动针)之疗效快速。

因为不通则痛,静针的通力缓慢而且强度太小,针后加活动就是增强和加大其经络之气的通行之力,使疗效快速而稳当。

只有针在手指掌部和足趾跖部或耳、鼻、面部、头部,肢体关节才能够活动。凡是针刺在肌肉松紧度较大的穴位都会影响肢体和关节的活动度,因一动针即弯曲。

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

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40 (4).png

648

主题

1738

回帖

6540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540
发表于 2023-11-16 12:2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学隧道

GMT+8, 2024-12-24 00:36 , Processed in 0.0871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