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 发表于 2023-12-13 21:51:10

苓桂术甘汤

本帖最后由 医者 于 2023-12-13 22:01 编辑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溃疡病,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关节炎等疾病。
【加减运用】
1.脾虚者,加人参。
2.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3.短气不得平卧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4.眩晕甚者,加泽泻。
5.惊悸者,加龙骨、牡蛎。
【禁忌】口苦、喜冷者,忌之。

文献出处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赵良)
病症分析
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方解介绍
    本方所治之痰饮病,乃中阳不足,脾运失职,气不化水,聚湿而成,故治宜温化利水。方中茯苓健脾渗淡利湿;桂枝温阳降逆,并助茯苓气化以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使中焦健运,则水湿自除;炙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
制方原理
      中焦阳气不足,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方中立茯苓为君药,是识透了茯苓的药效特性。此药是由千年古松之灵气所结,有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化痰,降浊生新之功。能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等经气分,有浮升下降之力。入手太阴,补肺气,清肺热,养肺阴而化肺中浊痰;入手少阴,补心气,温心阳,育心阴,安心神,除惊悸,止心汗。又是去心下水饮的要药。故入阳明胃腑,能温暖脾胃,振奋升降机能,育养脾胃之阴液。其淡渗利湿之功,与甘温化阳之力,能把胃脘部(即心下)的痰饮水邪化为温暖水液,在脾气升清,肺气肃降,三焦气化等作用下,下输膀胱,经膀胱气化,将胞中陈旧积垢和湿热排出体外。
      此药入肝肾,能温补肝肾之阳气,又能助元阳化肾中阴水以滋肝木。此药与杜仲相伍是补肝肾的妙药 。方中立桂枝为臣药。因桂枝的甘温化阳之力,能升能降,能阴能阳的双向作用,及温阳化气,温通血脉,调和气血等功效,在方中起主导作用。桂枝又是太阳经去寒解表的主药,它深入太阳经,开发腠理,去除表邪,振奋阳气,使经脉温顺调和。太阳经的温通,对督脉有振奋作用,因足太阳经行于督脉之旁,督脉又为阳经之主。而五脏六腑在后背各开出的俞穴,都立于督脉两侧,故督脉经气旺盛,能温通十二背俞,十二背俞各自向其脏腑传导温和之阳气,这对茯苓、白术、甘草运化痰饮湿邪,健补脾胃都非常有力。所以茯苓、白术离开桂枝的辛甘温热之力和能升能降,能阴能阳的双向作用,则力显单薄而不足;合入桂枝,则力如蛟龙入海。桂枝和茯苓虽都具升降功能和甘温之性,但茯苓不论多用还是少用,其浮降甘温之力远不如桂枝,其淡渗利水降浊之力则远远超出桂枝。而桂枝少用能升,中用能降,重用入肾补元阳和命门之火,误用则多烦多燥。用之得当,外能解肌去寒,内能化气调和阴阳。是开腠理,调和营卫,温阳化气,温通血脉,温补脾胃的妙药。
      白术为方中臣药,借其苦能燥湿,甘温能温补脾胃,又能温通中州血脉,运化痰饮水湿,此药具土德最厚,能与金、木、水、火四脏交媾。与凉润药相伍,能补润肺脏,与升散药相伍,能补肝气,同镇静安神药相伍,能安心神,养心气,与滋阴药相伍,则补益肾中精血。故是生养金、木、水、火的妙药。 甘草在方中为使药,以其甘缓之力制茯苓淡渗不过,以其清泻之力,缓桂枝的辛温之热,以升浮施降之功,缓解白术的壅滞之性。故使者,外交也。经其使达,三药温顺平和,共尽相生相益去病康体之职。所以选甘草为使是明识也。因此药是众药使主,又能协调诸药,解百药毒。四味药配伍,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诗词歌诀
苓桂术甘痰饮方,水凌心肺此方尝;
中阳不足为病因,温阳化饮健脾阳。
临床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可消痰散水。.
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使用注意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禁忌
本方药性偏温,痰饮而阴虚火旺者慎用

医者 发表于 2023-12-13 21:55:40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
2016年8月17日

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
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刘老认为: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疗痰饮咳逆;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也为本方主药。茯苓桂枝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正如叶天士所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白术助茯苓健脾制水,甘草助桂”枝以温补心阳。诸药相配,则温阳利水降冲而治“水心病”,疗效惊人,此为刘老独创,可谓独树一帜!治疗心脏病而用利小便的方法,是为中西医相通的理论,而时医不解,一见心脏病,就用大剂活血化瘀之方治疗,通其血脉,血管已经硬化狭窄,徒侍药石,能再通乎?温阳之法,实乃恢复心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命质量。二法合用,稍兼活血之品,其临床疗效胜过单纯活血化瘀百倍。
2、视网膜炎
视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者视野缺陷,眼前出现黑色物体遮盖不散,中医治疗,多从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方面着手,临床有一定疗效。遇其不效者,则无应对之策。刘老曾治本病一例,初亦以常法治疗无效,思之良久,观其人面色黧黑,舌苔水滑欲滴,脉来弦紧,方恍然大悟,此非水气上冲之病乎?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30余剂而病愈。足见刘老思路之活,辨证之精。大家治病,常规之外,尤有奇思妙想,此常医不及之处。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咽中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亦即中医之“梅核气”。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皆也以疏肝理气化痰之法,而用半夏厚朴汤为主治之方临床效与不效参半。不知“水气上冲”堵塞咽喉之通道,也能出现以,上症状。此时再用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焉能见效?而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降冲,水寒之气平复,则诸证自愈。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必须抓住“水气上冲”的典型色、舌、脉、证,方能效如桴鼓。若辨证不精,临床一见梅核气,就用本方治疗,不惟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灵魂,亦枉费刘老跳出半夏厚朴汤通治慢性咽炎巢臼之苦心。
4、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征,又叫内耳眩晕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不能移动,动则眩晕加重,甚至呕吐痰涎清水。中医治疗,多从眩晕辨证治疗,其临床疗效不能满意。刘老根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的论述,认为本病主要为“水气上冲”清阳不煦所致,尤其是,“起即头眩”一证,与苓桂术甘汤证颇为相似,遂用本方治疗,通阳利水降冲,并加泽泻20g,又有《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疗痰饮眩晕之意,则效果尤著。
苓桂类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得心应手,只要符合“水气上冲”的病机,则不论何病,皆可使用,而以治疗“水心病”最具特色。临证之时,根据不同表现,又有系列方羽翼之。
此将刘老临床加减变化方简介如下:
苓桂三参汤:此方由苓桂术甘汤加人参、沙参、丹参组成,是刘渡舟教授临床最常用的方剂。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通心阳,利水降冲,加人参大补心气;沙参益气养阴;丹参活血养血,加强益气养阴活血之功,适用于“水心病”气虚较重者,也有养阴活血之功效。
苓桂杏甘汤: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杏仁而成。用于治疗“水心病”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而见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水气上冲,故去白术之壅,加杏仁宣开肺气,理水之上源。杏仁一药,为宣肺去水之妙药。《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擅用杏仁宣肺去湿,可为佐证。
苓桂茜红汤:该方由茯苓、桂枝、茜草、红花组成,治疗“水心病”血瘀重者,临床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此方用苓桂通阳去水,用茜草、红花活血通络,水去阳通,则血脉畅通,诸证自愈。
苓桂参附汤:即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此方用于治疗“水心病”而阳气虚较重者,病人畏寒汗出,肢体发凉,甚至夏季也着棉衣,心痛遇寒则发,脉微细欲绝。以苓桂术甘去水通阳,加附子温补一身之阳,人参大补元气,药理研究,两药均有较强的强心作用。临床病重者,必须用红参方能转危为安,病情平稳之后,可改用党参巩固疗效。
苓桂杏苡汤:由茯苓、桂枝、薏苡仁、杏仁组成,治疗“水心病”兼挟湿浊之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周身酸楚、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脉缓滑、舌苔白厚而腻。用苓桂通阳利水降冲,薏苡仁祛湿降浊,则水湿同治,诸证得解。
以上诸方,在临床应用时,若病人血压较高,可加入淮牛膝引血下行,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以上只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之独到之处,只要抓住“水气上冲”的病机,应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

医者 发表于 2023-12-13 21:58:03

苓桂术甘汤_消散人体水雾(宋健辉整理)

本帖最后由 医者 于 2023-12-13 22:01 编辑


这篇要说的方子是苓桂术甘汤。其实这个方子也是我学中医后开的第一个方子。那年春节我母亲去南方休息几天,不知是吃的海鲜还是什么原因,腹泻了一两次,之后腹泻好了,然后回到北京,北京的天气还在冬天,一下子身体就不舒服了,头晕身重,全身无力。然后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原方不动,三付。一付下去,人就清醒多了。三付服完,就基本恢复正常。

《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我就是看了这个条文决定用苓桂术甘汤的,腹泻之后,头晕身重,又因为从热的地方回到寒的地方,人比较沉紧(脉也有点沉紧,但我摸脉完全没入门),对症下药,就见效了。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造成的水气上冲。之前我们介绍的五苓散,是由猪苓、茯苓、桂枝、白术、泽泻五味药组成。可以看出,五苓散少了缓急调和的甘草,多了促水下行的泽泻和针对膀胱的猪苓,所以五苓散利尿通尿的作用比苓桂术甘汤更强一些,同时更针对膀胱蓄水。苓桂术甘汤更针对水湿上泛导致的头晕、胸闷等。

中医把脾胃称为“中土”,我上次和小孩种圣女果苗,感觉脾胃和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苗成长的营养来自于土;土需要浇水、施肥;土是很复杂的一个环境,土里有泥土和沙以外,还有植物和动物形成的腐化物质、矿物质、微生物,而这个环境是苗成长所需要的,并不是把苗直接扔在一杯清水里加点氮磷钾就好;土不能太湿,不能总浇水;土也不能太干太硬;土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热;土也不能总施肥,这样会把苗烧死或者让苗长不大。以上这些,脾胃都有相似的地方。另外,相对于土,脾胃更为复杂,与土壤的更新速度相比,脾胃更为动态,一天三顿饭还有喝水、水果、零食、甚至还有中药西药。要快速地把有用的物质消化吸收,把无用的东西废弃,脾胃真的很辛苦,也是对人非常关键。所以脾胃被称为是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脾胃有太多负担,吃饭不要过饱。另外,饮水、吃水果都要节制。现代人经常说一天八杯水,一天还吃两三种水果,有的晚上不吃饭只吃水果,经常喝冷饮,一般一天总在室内工作,甚至是在空调房间工作,人体运化水湿的能力不足,湿气就比较重,舌苔经常很厚,人也总是处于水雾之中,人不清醒,爱睡懒觉,容易犯困,身体沉重。这些都是需要从生活起居的细节来调节的,靠中药是无法解决的。我个人认为,口渴了适量喝水就好,人不需要喝太多水,多吃煮熟的蔬菜比多吃水果更有益于脾胃,可少量吃一些当季水果,少吃冷饮,少吹空调。

回到苓桂术甘汤,一般成人用量是茯苓12-20克,桂枝9-15克,白术6--10克,炙甘草6-10克。四碗水慢火煎为两碗,早晚饭后半小时每次温服一碗。

附文是罗大伦老师和陈明老师关于苓桂术甘汤的文章。

附1:罗大伦老师《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

今天北京的天气终于暖和了,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很多花都开了,绿草也长了出来,觉得心中感慨万千啊!

那天,在吃饭的时候,听到了一首歌,觉得真好听啊,就问服务员,是什么歌,服务员告诉我,是一位叫李健的歌手唱的《传奇》,我听了,当时有种心中震动的感觉,确实好听啊,词也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好了,下面谈论正题。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

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情况叫:“乌云蔽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

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然后,人家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这么讲估计大家都没有概念,我还是用例子来说吧。

有位阿姨,自己叙述心脏不好,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对我说已经做过很多检查了,总之是经常去医院打吊瓶,一般的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等静脉点滴都打遍了,有时好转一点,有时完全无效,总之是整天被笼罩在心脏病的阴影中,觉得随时可能都有危险,自觉心中憋闷,乱跳,时时头晕,躺下以后憋闷更厉害,呼吸甚至觉得变粗,西医检查资料很多,西医也认为问题多多。

老年人其实身体各个器官老化是正常的,估计检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给戴上个心脏病的帽子,就会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心脏已经完全坏了。

还有一男士,是长期肺弱,是以前患过肺结核,经西医治愈,但是现在肺一直没有强健起来,总是动辄咳嗽,痰多,痰色清稀,有时都不能平卧,这样的患者其实很多,都是肺病以后,调理不当,结果导致肺气虚弱,长期体弱。

这两位都有什么临床指征呢?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还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总结的,是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这种水斑,我后来仔细体会过,我当时在医院拍摄了很多患者的舌图,回来后就分析,后来我发现,那些水湿重的舌图,这个患者的脸上确实会有很多水斑,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还差点写一篇论文,因为忙,就放下了。

而且,这种水斑,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脸上会有很多,估计这和阳气的逐渐不足有关。

总之,我认为舌像是判断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诊,则效果更好。

那么,怎么治疗呢?

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

水湿泛滥,还有很多证型,除了遮蔽心阳,还有在下焦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我后面会一个个给大家讲解的。

大家明白了这些道理,如果遇到有类似的症状,可以去咨询医生,让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然后看看是否可以用


1.真武汤:同为温化痰饮,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之方。不同者,真武汤证属肾阳虚水邪泛滥,临床可见肢冷畏寒,心下悸,身瞤动;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水停心下,表现有心下逆满,恶心呕吐,起则头眩,胸胁支满。

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各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同可治胃内停水之厥、心下悸、心下胀满、呕吐清水。然从药量可知,其阳虚、水饮程度皆较之为轻。

茯苓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可以健脾祛湿。还可以安眠。还可以缓解女性下肢水肿。孙思邈就说过茯苓久服百日病除。

调养脾胃的对药茯苓+白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而脾虚最容易出现湿气停留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健脾祛湿一块用。而茯苓+白术组成对药就可以有效健脾祛湿、化痰饮。

健脾祛湿最著名的的方子-茯桂术甘汤。

长期便溏就属于脾虚,偶尔吃了硬的、凉的东西也容易伤脾。其实大部分人都脾虚的经历。大便总解不净、大便不成形也是脾虚的表现。

中医的脾脏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而缓解脾虚的对药就是莲子+山药,可健脾缓解大便不成形。莲子有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还能补脾收涩;山药有气阴双补、固肾、养肝的功效。

口疮(西医叫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就与脾火有关。口疮偶尔出现于胃火有关,而中医的脾胃往往都不分开说的。降脾火不能单纯吃降火药。降脾火的对药防风+石膏。


它的主证,一路是发為晕眩:站起来比坐着晕,用苓桂朮甘汤;而站着坐着躺着都一样天旋地转的,用泽潟汤(至於晕车晕船的那种,从少阳治,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闭眼比睁眼不晕的,是脑虚,用曹颖甫《金匱发微》的防眩汤来补脑)。

梳理一下晕眩的方子:

苓桂朮甘汤~泽潟汤~真武汤~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也可以用合方:茯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

肥胖症的根本原因在于贪食肥甘及高热量饮食,日久损伤脾胃,使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减弱,聚湿生痰而成,故肥胖病人多痰多湿,利湿祛痰是治疗肥胖症的首要法则。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运脾胃,祛湿消痰,从根本上振奋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以达痰湿去、体重减的目的。所以,肥胖者经常饮用茯苓茶,可以降脂减肥瘦身,使形体日趋健美。用法:茯苓10~20克,放入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苓桂术甘汤主要可以用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还有心源性水肿,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是一剂很好的中药药物,能够有效帮助人体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还能够去湿,治疗舌苔发白,目眩心悸等情况的问题。

1.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

我贡献一个气血虚弱导致头晕的,自己试过了,很好用。

防眩汤:

【晕眩似乎小症,然而大病皆起于晕眩。眼目一时昏花,卒致猝倒而不可救者,比比也。故世人一犯晕眩之症,治之不可不早。吾今传一奇方,名防眩汤。人参三钱,白术一两,当归一两,熟地一两,川芎五钱,白芍一两,山茱萸五钱,半夏三钱,天麻二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单治气血之虚,不治头目之晕。盖气血足则阴阳和,阴阳和则邪火散,又何虑晕眩之杀人哉。多服数剂,受益无穷,不可见一二剂不能收功,便弃之而不用也。】

主治气血虚弱的头晕。只要夜里睡不好导致的眩晕,站起来眼前发黑,喝这个1-2剂就奏效。

我怀孕3,4个月的时候,也是睡不好,白天吃不好,导致眩晕,就靠这个过。

苓桂术甘汤:

患者素体胃虚有停水,所以水夹着气往上冲。故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弦。在这条的解释后面胡老有这样的补充:我们在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这个方,尤其心跳、头晕、小便有时不利。但是不很明显,那么这个方再加上泽泻挺好的。如果有贫血的这种情况,贫血还头晕啊,也有这个方剂的情形(气上冲,心下逆满,头晕,起则头弦)。你可要合用当归芍药散。尤其是女同志最多,头弦晕,有些贫血的现象啊,经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


郝万山讲伤寒论说苓桂术甘汤治心阳脾阳虚水邪上逆导致头晕。

温经汤这个方子我以为是治“瘀血在少腹不去”而导致的头晕。

根源不同治法不一样。

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情况叫:“乌云蔽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

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然后,人家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治法】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苓桂术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