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老仙翁死后才能公布的真心话
中医的现状,是我们常议的话题,有过多次,我们深谈结束,他总要关照: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说,否则要被骂死!现在,**去世了,“有的话”,可以公开了。
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膜拜呢。
比如《内经》说,天有日月,人有双目,一阴一阳。荒唐。还说,天有群星,人有列齿,天人对应,星齿感应。挨得上边吗?所以,真正的好书,还是《伤寒论》。
其次是中医疗效。千言万语,惟疗效是硬道理,我们曾问他,怎么解释很多病,中药服下去,就是不死不活呢?裘老听了微笑,说,我有“三非”答你疑问。
一非,今药非古药。中药的药效,讲究“地道”,大黄,肯定是四川的最好,山药,当然是河南温县的最好。可现在的药材,到处乱种,热带的,到东北拉暖棚也种,还大量地、偷偷地使用化肥,以缩短它们的生长期,你说这东西的有效成分会达标吗?疗效会好吗?
二非,今人非古人。抗生素发明以来,已影响了四代人类,体质已经今非昔比,用药还按“老规矩”,怎么会有疗效?
三非,今病非古病,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以来,病种病类(包括病毒)变化已大相径庭,你辨病下药还是“按既定方针办”,怎么会有疗效?
记得他当年这番话直说得我们目瞪口呆:这就是说,像神农一样重新尝百草、像李时珍那样重新斟酌剂量的时代又要开始了?他笑而不答,说,现在的中医,说穿了,都靠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每年投入那么多,但你不进反退,叫人怎么说呢,而政策是要变的,“基本国策”尚且要变,万一变了,你怎么办?
我们说,几十年来,中医界发了多少论文,报告了多少成果,难道……
“大都是虚的……”他无奈地笑笑,我反复说过,只有疗效是硬道理!论文和成果必须转为临床疗效,社会才服你呀。比如癌症,我这一生,看好不少癌症,也看砸了不少癌症,过了九十才豁然顿悟:要和癌症“和谐共处”。唉,可惜觉悟晚了,设若再假我阳寿一纪,我当整理出一套中医治癌的高效疗法,胜于西医远矣。
斯人已去,言犹在耳。记录在兹,备有志者深思。 ===说得对呀,今非昔比了。。。因为西医的抗生素救了很多感染类的病者性命,由于滥用,害了很多患者和医生。。。。更加害了中医。。。 内容裘老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习。 事后不如事前,最重要的是政策 古方可今用剂量也可以一成不变,但一定做不了全科医生,有些疾病我就用原方原量,效果就像作者写的一样,古人著书不像今人那么马虎,古人所记的都是效果肯定的,我信古书。 非常敬佩!有几点我这个小医生也有切身体会,比如“和谐共处”,治病“顺水推舟”式的疗法的确事半功倍,而“大都是虚的”这句,我看到不少所谓的科研,论文,的确水分太多了。“三非”也是目前中医的现状,中药是***,疾病是对手,病人是战场,***质量不过关,对手早已瞬息万变,而战场也今非昔比,策略还是那样,能不败吗。很多专家,开完方子,可以把理论说得天花乱坠,说不定他连开得方子里那几味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都不得而知。 哈哈,至少这个三非我很赞同,内经只是给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路,天在变,人也在变,要灵活运用,读死书是没用的,我的老师现在已经不用中药只用针灸了,因为现在的中药都是种出来的,已经没有了野生的那股子猛劲 我相信古书原版的。东西南北是方位,宇宙在改变阴阳也在改变,中医一个考出来的年轻人***比不过一个行医多年的老头 非常赞同,内经只有部分是有用的,
我就只看前面的几篇,后面的都没有,
十九病机论误人的多。 至于伤寒,一个追求能量的年代留下的药方当然是体现人类对热量的渴望。
至于现在这个能量过剩的年代,还是清凉一点好。
这也是一种阴阳平衡。
不过伤寒体现出来的人体构造,配方结构,组方原则才是永恒不变的精华。
一群读书只读在表面的叫兽。。。。洗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