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伤寒论》和现代教材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最近看了论坛里包婓丰老师的一个医案,里面提到黄老师把茯苓证称为“眩”,其人有莫名的惊恐,幻觉。因为今年考研,想到了复习过的教材里茯苓的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这里的宁心好像“眩”啊。但是觉得教材过于笼统,没有写出眩在身体的表现,没有伤寒论里面描写的生动。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对,就是不准确,大概这就是黄老师提出方证,药证的原因之一吧。教材是把之前的文献,包括经典做了汇总,鱼龙混杂,失去了某个方,某个药的特性,失去了怎么用这个方,这个药的描写,及药证,方证,更别说体质了。还有,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有些经典中的例子也被收录到教材中,比如《中医内科学》里对甘遂半夏汤和己椒历黄丸的描述就是《金匮要略》里的原文。为什么《伤寒杂病论》里每个方都有其特殊的症状,体征,而到教材里只是选取了一部分,或者有混淆?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教材是对以往的文献,包括经典的失真性的汇总。所以,我们学习不能舍本逐末,在理清其关系后,理所当然的选择经典来学习。
个人的一些看法,各位老师如有看法,请多多指教。
在理清其关系后,选择来学习
看书不在多,不在名气大,在于真,只有真的东西才能让人进步,目前对于中医,我只敢相信伤寒论,对于讲伤寒论的人,我比较相信胡希恕,因为胡老讲的理是可以理解的,符合逻辑的;经方应用我相信黄煌老师,因为他讲的内容是可以实际操作,能直接验证,并且确实有效的。
我们学习中医首先应该建立一种排错机制,就像某一时期的论文一样,各路神仙各种说法,你要全都相信你就完了,中医书籍多如牛毛,真真假假,如果没有排错能力,学的越多就越迷茫,这是学中医最大的障碍。掌握一个原则:要我相信清先让我理解,如果你没法让我理解,那么我必须拒绝。
13438883602 发表于 2019-6-21 15:46
看书不在多,不在名气大,在于真,只有真的东西才能让人进步,目前对于中医,我只敢相信伤寒论,对于讲伤寒 ...
赞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