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最近看了论坛里包婓丰老师的一个医案,里面提到黄老师把茯苓证称为“眩”,其人有莫名的惊恐,幻觉。因为今年考研,想到了复习过的教材里茯苓的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这里的宁心好像“眩”啊。但是觉得教材过于笼统,没有写出眩在身体的表现,没有伤寒论里面描写的生动。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对,就是不准确,大概这就是黄老师提出方证,药证的原因之一吧。教材是把之前的文献,包括经典做了汇总,鱼龙混杂,失去了某个方,某个药的特性,失去了怎么用这个方,这个药的描写,及药证,方证,更别说体质了。还有,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有些经典中的例子也被收录到教材中,比如《中医内科学》里对甘遂半夏汤和己椒历黄丸的描述就是《金匮要略》里的原文。为什么《伤寒杂病论》里每个方都有其特殊的症状,体征,而到教材里只是选取了一部分,或者有混淆?
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教材是对以往的文献,包括经典的失真性的汇总。所以,我们学习不能舍本逐末,在理清其关系后,理所当然的选择经典来学习。
个人的一些看法,各位老师如有看法,请多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