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有内容,全部转自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适用,不作为治疗指导,如需就诊,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麦德威跟腱靴
查看: 504|回复: 0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

[复制链接]

648

主题

1738

回帖

6540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540
发表于 2023-11-21 09: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组成】
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
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
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4. 兼腹痛拒压,便秘等内热实证者,加大黄、芒硝。
5.喘息明显而恶寒不甚者,去桂枝。(三拗汤)
6. 咳嗽不得卧者,有水饮也,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7.项背强直者,加葛根。
8. 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等外湿证者,加苍术。(参考麻黄加术汤)
【转归及处理】
1.服后未汗,系病重药轻?抑或麻黄太陈?或未按煎服法要求进行?若症状如前,仍可用原方。或服热粥,以助药力。若“未发热”者,应考虑太阳少阴两感症,加附子治之。
2.药后有热象、或津伤之兆,加知母、天花粉清热滋阴。
3.服后微汗出,或汗出不多,而头痛、恶风、发热仍在者,为汗出不彻,邪未尽解,据证选用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4.药后汗出热不解,或热反盛,或兼咳喘者,为病已热化,据证选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若表证已罢,大烦、大渴、脉洪大者,可服白虎加人参汤。
5. 汗后表证解,出现夜间烦躁不得眠,昼而安静者,干姜附子汤治之。
6.出现心悸喜按等心阳虚症状者,服桂枝甘草汤治之。
7.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苓桂草枣汤治之。
8. 药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
9. 出现恶寒、脉微细、腿脚挛急者,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
10. 见小便不利、脉浮、发热、口渴、饮水则吐者,五苓散治之。
11.汗后心烦、懊侬者,.梔子豉汤治之。
12. 药后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治之。
13.汗后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治之。
14.药后汗出不止,系药量太大?或误犯禁忌?体质虚弱者,急需止汗,以防亡阳、亡阴。若表未解,津已伤,身痛、脉沉迟者,桂枝新加汤治之;若汗漏不止者,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若恶寒、厥逆、烦躁、脉微细者,据证选用四逆汤或茯苓四逆汤;若汗出不止、口渴思冷、脉细数者,用生脉汤加山萸肉治之。
15.若误用于内热盛者,出现神昏谵语,据证选用调胃承气汤,大、小复苏饮。
总之,本方为辛温发汗峻剂,宜于表实证而忌于表虚及里热证,故即使微有口燥咽干,思饮欲冷,或微汗出者,皆不可原方照搬,以防变证发生。
【麻黄汤禁忌】
1.阴虚,血虚,津液不足,有咽干舌燥,口渴思冷等内热证者,及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 阳虚、气虚,症见身重心悸、脉微、脉迟等里虚寒证者,忌之。
3. 血压高者,慎之。
【类方】
1. 桂枝汤:同可治太阳病发热恶寒。不同者,桂枝汤证为营卫不和,自汗出、脉浮缓可为鉴别。
2. 麻杏甘石汤:同为治疗发热、咳喘之方。不同者,麻杏甘石汤证之发热咳喘由肺热引起,故有口渴、痰稠、脉数等肺热症状。
3. 大青龙汤:同为太阳病表实证之方。所异者,大青龙汤证内已化热,故有烦躁、口渴、思冷之症。
【麻黄汤临床运用】
1.治风冷哮及风寒湿三气成痹。(《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2.治卒上气,喘息方。(《肘后方》)
3.凡目暴病太阳,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涕清如水,泪漏如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者,寒也,麻黄汤主之。(《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4.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急性热病初期,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古方临床之运用》)
5.失音。兼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治验回忆录》)
6.遗尿。伴尿频尿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痛,舌淡,脉浮。(《吉林中医药》1992;4:19)
7.呃逆。呃声响亮,面咣畏寒,舌淡,脉浮稍紧。(《河南中医》1992;6:269)
8.加水蛭治痛经。兼小腹冷胀,肢冷畏寒,带多清稀。(《国医论坛》1993;5:15)
9. 催生。兼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女科要诀》)
10. 失表发黄。暑月发热畏寒,未药已痊,渐次肢体怠惰,头腰重坠,通身带浮,面黄,唇舌指爪皆白,二便如常,脉浮紧而数。(《谢映庐医案》)
【麻黄汤浅议】
此方为辛温解表,发汗散寒之重剂,适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临床使用以恶寒,无汗,不渴,不烦,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为目标。
《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可见外邪入侵首袭肌表,若正气不足,抗邪力差,则通过络脉,内传于经脉,进而聚积于胃肠。本证为邪犯肌表,若治疗及时得当,自无传里入府之虑。
据有关资料介绍,体温通过辐射、对流散热,占总散热73%,蒸发散热占14.5%,呼吸散热占10.7%,二便散热占1.8%。动物实验表明,青蛙切去肺可活六天,剥去皮则几分钟内死亡。可见散热主要由皮肤汗腺完成。若风寒袭表,皮下汗腺收缩,散热障碍,必由肺代偿,此呼吸加快、喘息之缘由也,亦肺外合皮毛之理论体现也。
《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后世医家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可见恶寒系寒邪在表之主要症状,由于卫阳被遏,温煦卫外功能障碍,故恶寒程度较甚,肌肤干燥粟起,俗称鸡皮疙瘩。甚者凛然而寒,齿叩不已,即使居于温室,厚衣向火,恶寒亦不因之而减,与阳虚恶寒截然不同。然单凭恶寒一症用本方尚欠妥当,须有无汗、发热、不烦渴、不思冷、口中和、痰涎清稀、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而润、小便清白等正不虚,里无热之症。辛温发汗系伤寒恶寒唯一治法,先哲云:有一分恶寒,亦当温散。方中麻黄桂枝,开玄府,达腠理,发汗力甚强,可祛邪于顷刻。然辛温发散,极易耗津伤阴形成变病,故须严格掌握麻黄汤之适应证、禁忌证,及麻桂用量。固然,阳热蕴盛,营阴不足,及阳气虚弱者为本方所忌;但寒邪束表,腠理闭塞之际,视麻黄桂枝为虎狼,畏而不用,坐失其时,致邪不解或传变他经,亦同属大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见早期治疗意义之大。然究之临床,麻黄汤证出现于外感初期,因体质、邪气之关系,部分病人表寒证停留短暂,稍顿即逝,转变为他证,故需尽快用药,祛邪于顷刻。
伤寒传变,由太阳麻黄汤证转为阳明病者,或服麻黄汤,汗出太多而成阳明病者,皆属禀赋素亏,阴津不足。故阴虚津亏复感风寒者,古人主张先补其汗源,待尺脉有力,再服本方汗解。尺脉何时有力?余认为不切实际,应小其量治之,药后吃粥覆被,一如桂枝汤法,如是既可滋汗源助其汗出,又可避免汗后损阴伤阳;或用桂麻各半汤治之,或加人参当归补之汗之。
麻黄汤证之脉,大论或言浮紧,或言浮数,何也?临床观察,浮紧脉见于恶寒、未发热之际,浮数脉则现于恶寒、已发热之时。故浮紧、浮数之太阳病皆可用麻黄汤以治,而尺脉微、尺脉迟则属麻黄汤之忌。
用治风、寒、湿痹,汗出可使疼痛缓解,不汗出亦可使疾病治愈。以麻黄桂枝除解表外,复有散寒、通经,破癥瘕积聚之功,故不必强求一一汗出也。
【麻黄汤病案】
1、阳虚伤寒
刘某,男,48岁,海口人,爱好体育运动,锻炼持之以恒, 故体壮鲜病。2005年12月23日下午初诊,云发热三日,体温38℃〜39℃。初,在某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白细胞3.3x10^9/L,中性0.72,血红蛋白139g/L,红细胞4.52x10^12/L,血小板163x10^9/L。遵服阿奇霉素、泰诺,药后汗出热退,继而又热,行立无力,倦怠神疲,遂来求诊。
患者着厚衣,仍恶寒,自谓如入冰窖。余摸之,四末不温,肌肤若烙。无汗,头不疼而晕,体不痛而强,咳嗽痰少清稀。胃纳差,大便日一行,口咽不干。舌淡红润,苔白腻,脉象浮细。
审证察脉,此太阳伤寒也。虽几经发汗,热不解而恶寒者,为表未解而正已虚也。表未解则须解表,正已虚则当益阳。拟麻黄汤加味:
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党参10g 附子6g一剂,顿服。
药后汗出津津,恶寒止,热退至37.2℃,次日为36.6℃。嘱其检查血常规,五日后电话相告,白细胞4.2x10^9/L云云。
按:寒邪束表,应辛温发散,以驱其邪。汗后不解者,正气虚也。何以知之?脉细知也。“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伤寒论》亦如是说。脉细与脉微弱有别,“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细则不属禁也。故遵“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说,选用麻黄汤,以其阳气不足,故加附子党参,珠联而璧合也。
本案可否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治?余以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正虚为主,本案则以邪盛为要,孰主孰要,最需辨识,不容颠倒。
寒冷透骨,如坠冰窟,为恶寒之极,余亲有体验也。余生长于晋北,小寒、大寒间,气温在零下20℃左右,以身着厚衣,不为之惧。1998年盛夏某日,余游管岑山,山洼一景点——万年冰洞,深不知尺,现开发60米。单衣进入,顿时牙齿相击,全身战栗,殆不可遏,慌忙攀登而出。当时拼凑俚诗以记:
洞内颤不休,洞外热汗流。
咫尺两世界,全赖神斧修。
2.扁桃体化脓(寒包火)
友人邱某,男,45岁,省银行干部。2007年8月18日上午,彼从原太高速途中打来电话,称发热二日,欲回忻诊治。近午临舍,云头痛,项强,全身肢节无一不痛,虽伏天,恶寒甚,咽喉痛,咳嗽,痰黏稠不利,震及头痛难忍。望其肌肤起粟,凛然而寒,舌尖红,苔黄白而滑,咽峡鲜红,扁桃体稍肿,隐见小米大之脓点。询知病前从京返并,车内空调甚冷,当晚即发热。无汗,饮食不思,口干不欲饮,大便日一行,不干不溏。诊得脉浮紧数,测得体温39.4℃。
分析诸症:咽痛、痰稠、舌红苔黄者,伏火也。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咳嗽音嘶者,风寒外袭也。肺胃伏火在先,风寒外束居后。寒包火之治,当辛温发汗,以散新久之邪。或云火热宜清,岂可投用辛温?曰:单纯火热,固不宜辛温,今恶寒无汗,一派风寒束表之象,舍辛温奚为?拟麻黄汤加味:
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葛根15g 一剂,分两次服,一服汗出,勿二服。
次曰二诊:药后全身汗出,恶寒发热、项强骨楚尽解。面微红,咽仍痛,扁桃体脓点甚显,咳引头痛,口干思饮,脉滑略数。邪大散而未尽散,故祛散余邪,仍须继续。拟麻杏甘石汤加味:
麻黄10g 杏仁10g 甘草6g 石膏30g 桔梗15g 二剂
按:风寒外束,头项强痛,何不用葛根汤而用麻黄汤加葛根?其实二方仅白芍、杏仁之异,葛根汤中桂枝汤为荣弱卫强之治,本案表寒、伏火皆盛,故取杏仁之宣散,舍白芍之酸敛,使一汗而功成。
患者曾在忻州工作,其时家人有病,多就诊于余,调太原后常感冒,每病打吊针、点滴诸霉素,拖延旬日始愈。夫从表而来,理应从表而去,而枕冰袋、输消炎药之治,只能令表寒郁闭,邪气蛰伏于内,此焉非感冒反复之故?今大汗出,知邪净矣。
3. 发热
沈某,男,30岁,石料厂工人。作业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致高位截瘫,脱肉破溃。因护理不周,形成褥疮,腐肉紫暗,脓血稀薄,沾染床褥,臭气熏人,其状甚悯。
过午发热,已逾七日。体温达39℃,无汗,恶寒,背心寒凛,双被严盖犹冷不止。服扑热息痛片仅有暂时之效。定时发热,余多用柴胡剂取效;日哺潮热,则需承气汤以治。今患者目不眩,口不苦,咽不干,舌红润,脉不弦而浮,亦无汗出蒸蒸等胃家实之状。知邪未入少阳、阳明,而仍在太阳,故柴胡剂、承气汤不中与也。风寒袭表,腠理密闭,术当麻黄汤汗之,然体质虚弱,汗之恐生变证,而不汗则邪无出路,举棋不定之际,猛悟七日未传经者,正气可支故也。遂拟原方以治,务于未前服之,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也。
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炙草6g 一剂
二诊:药后大汗出,热遂解,次日过午,热再未潮。
按:此发热为伤寒太阳病,非褥疮感染引起。恶寒,无汗,脉浮为之明证,故投麻黄汤,汗出淋漓,热即退。
李映淮老师评语:大论“疮家不可发汗,”即指本方而言,恐有伤津、亡阳之弊。此例有严重褥疮,应属本方之禁忌,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疮家不可发汗”之训。
4.荨麻疹
张某,男,25岁,高城农民。素体健身强,任保田护秋职间,披星戴月,餐风沐露,甚为辛苦。秋分之际,早晚寒气袭人。一朝归来,自觉全身不适,稍顷便恶寒,头痛。肢体外露之处出疹起块,与肤一色,淡而不红,集汇成片,唇肿睑臃,眼睛仅露一缝。痒甚,抓之呈痕。口服苯海拉明,注射氯化钙,疹块不退,身痒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
观其脉症,知为风寒外袭,邪郁肌肤。荨麻疹者,古之瘾疹也。《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篇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本案形似风水,实非风水,然治疗与风水同,当须从汗而解。忆赵守真治风水一案用麻黄45g,今患者体壮禀盛,故亦大剂投之。拟:
麻黄15g 桂枝9g 杏仁9g 炙草4.5g —剂
服后时许,汗出如洗,肿痒俱消,霍然病已。
李映淮老师评语:古云,“水可浮舟,亦可覆舟”。欲舟不覆,必须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此案小题大作,牛刀杀鸡。过汗伤阴损阳,变证迭起,曾虑及否?虽幸治愈,总属鲁莽孟浪。宁可再剂,不可重(zhong)剂。切记!切记!
5. 小便白浊
赵某,男,53岁。小便白浊,尿有泡沫十余年矣。多次尿检无异常而未医治,近症益甚,始求诊焉。询知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头闷重。素日易上火,口渴思饮。胃纳尚可,大便曰一行,小便不急不痛,亦不短赤。视其舌,淡红少苔。切其脉,浮细缓。
脉证分析:白浊为湿,泡沫为风。结合诸症,辨为风湿久羁肺卫,水源不清,是以小便白浊、多沫;内有郁热,故而口渴思饮。治当宣散风湿,兼清内热。拟麻黄汤加味:
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苍术15g 苡仁30g 石膏15g 三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尿浊,尿泡沫大减,咳亦轻。通调已司其职,上源亦渐复清。以病期久远,为净其邪,原方续进三剂,唯麻桂减量耳。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学隧道

GMT+8, 2024-12-24 04:29 , Processed in 0.0789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