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入壶”方式有两种,你知道吗?
话题
@粒粒:那天我上班的时候,看到有个护士小A正用注射器扎进茂菲氏滴管的小帽,往滴管里面注药。这是医生下的“**5mg,iv(静脉注射),st!”d的用法,护士小A这样“走捷径”,不用断开下面的输液器接头往里面推注了,可以省点劲。科里其他的同事都不这么做。她们遇到这样的医嘱,都是规规矩矩的在下面接上头皮针,直接推注。想问下老师,护士小A这样做对吗?
点评
“入壶”代替静脉注射的做法,临床上有人做,但教科书上从没这样写。
笔者作为基层医院里的一名高年资护士,之前,“入壶”这样的事,可没少干。
“入壶”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输液器粗针头直接从瓶(袋)口拔开,直接把带有进气孔的输液器粗针插入西林瓶或开启后的玻璃安瓿内,利用虹吸作用,直接把药液吸入输液器内,即省略了注射器抽吸的程序,还实现了小量药物直接、快速用药的目的。这种用法,多用于放在输液前后静脉注射的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等。现在,由于小瓶药液(50ml、100ml规格)的广泛普及,这种临床用法,更多的被淘汰,这些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更多的被分次分量分时,加入50-100ml的小包装药液内直接静滴,相对之下,护士操作起来,更省事。
第二种做法,就是话题中护士小A所做的那样,用注射器抽好,但不走常规的静脉注射之路,从茂菲氏滴管内直接注入,实际上还是静脉滴注,但由于走了捷径,用药比较精准和快捷。
“入壶”的做法,由来已久,属于临床实用方法,学校里老师不会这样教,但在有的医院,某些临床护士会这样做,护生们有样学样,亦可谓是言传身教,但未见课本上有文字记录。
久而久之,我们甚至还会在医嘱里看到这样的医嘱:XX5mg/“入壶”。等于是医生们也默许了这种静脉用药方式。更有护士习惯了这样操作,于是,很多医生下达医嘱,就是用法是要静推的,见到剂量较小的药量,有的护士也会麻利地直接给“入壶”了,医护们彼此心照不宣。
“入壶”究竟对不对,该不该提倡?如果对,教科书上为什么没有载入呢?
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分析一下“入壶”之利与弊:
入壶之利:
节能降耗。 不用注射器,药液就很快通过茂菲氏滴管进入输液管内了,很是方便实用,为很多医护人员所喜爱。实现了快速用药 “入壶”是把需要静脉注射的药物,从正在输液的输液器上的茂菲式滴管处加入或从输液器源头吸入,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快速用药的目的。
3、简洁实用 小剂量药物,从输液器源头进入,以点滴的便捷方式进入输液血管,简化、方便了操作流程,代替了正规的静脉注射法。
“入壶”之弊:
1、操作不规范
此举,虽操作简单、使用便利,但是教科上未提及,属于临床实用方法。
2、速度比静脉注射慢
“入壶”虽然在一点程度上达到了”快速给药“的目的,但实则即使全速打开输液器的开关,药液仍然是以”点滴“的形式进入血管,比起静脉推注,用药速度显然是慢的。
3、抢救时不适用 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这种存在方法不适用。
4、易污染
”入壶“操作是在病房完成的,违反无菌操作原则。还有,这种操作方法,容易污染输液器,更有针头刺入输液器上茂菲式滴壶的橡胶塞,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输液器的完整结构,增加了输液器污染的可能性。
5、剂量不易把握
用注射器抽吸剂量最为精准,而“入壶”用整支尚可,精准剂量,难有保障,只能靠护士的粗略估计。
6、易出现配伍禁忌
“入壶”没有用溶液来冲管,直接入壶的药物有可能与正在输注的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发生变色、浑浊或析出结晶。
结论
“入壶”虽方便快捷、实用,但操作不规范,存有多项弊端。综上,弊大于利,这种实用的存在方法,偶尔为之,还说得过去,全面“开花”,在临床上是不提倡的。
发起投票
你们科室采用“入壶”代替静脉注射吗?
经常用,挺方便的。不用,也不能这样做,太不规范。看心情,想用就用,没人注意。(源自:中卫护研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