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有内容,全部转自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适用,不作为治疗指导,如需就诊,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麦德威跟腱靴
查看: 254|回复: 1

回忆我的老师

[复制链接]

375

主题

1739

回帖

4948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4948
发表于 2018-6-11 14: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wushuiyuren 于 2018-6-11 15:10 编辑
回忆我的老师
(小草医)

   工作已数年之久,教师节时看到研究所内学生为导师过节,不禁回忆起我的大学生活,眼前闪过一位位授课的老师,然而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我跟诊抄方的一位老师。
   刘国柱老师出身于中医世家,至其已七代业医。父亲名为刘宝奇,1956年曾由天津市卫生局选派至南京进修学习,结束后回校开展教学工作,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的骨干,津沽著名的老中医,曾任学校金匮教研室主任。
   侍诊于刘老师是一次偶然,同学因为选修课比较忙,说帮助一位老师写病历和处方,之后发现刘老师应诊病人很多,从此就每周去我校的保康医院给老师写病历和处方。老师个子不高,一口天津普通话,每周出诊半天,前来的病人很多,一般都是从中午开始至晚上八点左右才能结束。老师为人低调,许多老病人是刘老师父亲的旧相识,说老师是御医之后,我们问及此事,老师只是回答:“是有这么回事,也说不清是哪一代了。”刘老师也从来没说过自己父亲当年之名望,许多都是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老师出诊的最大特点就是**白大褂,初始以为老人依仗年资高免去换衣的麻烦,后问其原因,老师解释说:“好多病人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就条件反射血压升高,还有一些小孩看病时一看见白大褂就哭闹,何必给病人再找病,还不如**的好。”
我大五实习时候,曾问老师课程都学习完了应该如何提高自己中医水平,老师回答:“多见病人,多看书。”短短七个字把中医临证与文献学习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言蔽之(简直就是秦伯未老“多读书,多临证”的通俗版)。老师博览群书,临证时除课本中的处方外,像《喉科指掌》、《顾松园医镜》、《辨证录》等此类古籍中的方剂也时常应用。有一次刘老师用疗一例慢性咽炎的患者,并没有用喉科常用的六味汤加味,而是出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怪处方(组成:升麻、桔梗、射干、昆布、连翘、甘草等)。门诊结束后去问询老师病人应用是何方名,老师说是《寿世保元》中的射干散加味。后经图书馆借出《寿世保元》查找“喉痹”条目中并没有,再仔细翻查知是“耳病”条目中才有此方,方后注中记载“上锉,水煎热服,汗出立愈,并治面肿牙痛咽喉痛,神效。”看到后不禁由衷折服老师看书仔细和方剂的存储量。
   老师处方通常为12味左右,药量也很小,对待没有医保的病人更是压缩药味。一次学校的学生找到刘老师看病,老师处方不到10味,因宿舍无法煎药就医院代煎,不久代煎师傅过来门诊抱怨说:“刘大夫,您这么少的药让我如何代煎?”老师只是赔了笑脸说:“您受累,麻烦您了。”之后继续应诊。我们问老师您为何处方如此小,老师回答:“病人疾病并不复杂,学生本身没有医保也不挣钱。有效就好,别挣昧心钱就行了。”
   跟随刘老师五年门诊的言传身教,让我工作中受益匪浅。孔子云:“仁者寿”。以此文祝愿刘老师健康长寿,桃李芬芳!(未完待续)

359

主题

1728

回帖

6636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636
发表于 2022-2-24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医双馨,向老师学习,也是我的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学隧道

GMT+8, 2024-12-23 23:58 , Processed in 0.0914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