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有内容,全部转自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适用,不作为治疗指导,如需就诊,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麦德威跟腱靴
查看: 229|回复: 12

黄煌教授——方证相应与“方-病-人”思维模式

[复制链接]

18

主题

163

回帖

249

积分

住院医师

积分
249
发表于 2021-7-14 17: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359

主题

1728

回帖

6636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636
发表于 2021-7-15 1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人是秒针
方人是分针
六病人是时针

1

主题

119

回帖

139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139
发表于 2021-7-15 15: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伤寒经方,不是记忆书中的方和证,甚至用一个个医案来证明经方的正确。
类似数学公式,不是生搬硬套。得掌握知道人家是怎么推导来的,才知道怎样更好的去运用,甚至结合其他公式成公式集。
数学题目可以是万万千千,但不外用“法”解决。
人体这东西,哪个地方虚弱,邪就往哪个地方去攻击,从而产生疾病问题。大体证可能有所可辨别地方,但局部如战斗场面,哪会千篇一律?类似论坛上这几天,四逆汤可治脚臭。
那么脚臭,是可列为四逆汤的病谱的。
建疾病谱当然可以,太累了。这是个大数据的东西。

347

主题

1727

回帖

6776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776
发表于 2021-7-15 17: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7-15 17:21 编辑
衡阳唐亚军 发表于 2021-7-15 15:52
学伤寒经方,不是记忆书中的方和证,甚至用一个个医案来证明经方的正确。
类似数学公式,不是生搬硬套。得 ...

别说普通人,世上又有几个数学家明白为什么1+1=2?
中国古代的工匠又有几人明白那些实用测算公式的原理?中国古代数学家主要研究解题,怎么解决实际问题。

3

主题

154

回帖

185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185
发表于 2021-7-15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7-15 23:56 编辑
删了

324

主题

1736

回帖

5927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5927
发表于 2021-7-16 1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不用删。
辩证不是辩论,辩论当然各执已见。
公式是为了简化推导,是前人总结的,事实成立的结果。理解了,当然不用去钻牛角尖。但做为从事数学专业人士,公式的推导是基础课。

375

主题

1845

回帖

6350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350
发表于 2021-7-17 11: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容汗牛充栋,能知晓应用已相当不错,而且相比西方科学,“中国自古重技术轻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也不例外,至于中医临床疗效背后的科学原理很多现代医学也未必能说明白,更不用说是古代中医靠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自古中医研究都是医家个人的研究,还达不到集体合作或大规模样本研究的层次,好的经验可以吸取,与事实不符仅能纸上谈兵的理论应当扬弃。

0

主题

210

回帖

22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5
发表于 2021-7-18 08: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gugu 发表于 2021-7-17 11:55
中医内容汗牛充栋,能知晓应用已相当不错,而且相比西方科学,“中国自古重技术轻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也不例外,临床疗效而背后的科学原理很多现代医学也未必能说明白,更不用说是古代中医靠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自古中医研究都是医家个人的研究,还达不到集体合作或大规模样本研究的层次,好的经验可以吸取,与事实不符仅能纸上谈兵的理论应当扬弃。...

  中国古代的科技在数学、天文、历法、水利、建筑工程等诸多学科上都是长期“领跑全球”的,而这些学科大都需要严密的理论和精确的计算。
  且当时的这些“高科技”很快就运用于实际并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说灵渠、都江堰、地动仪、太初历、赵州桥、大运河、水运仪象台……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恰恰成书于3世纪初。
  没有解决当前实际病痛的{方证相应/随证治之}的能力固然不行,但仅仅止步于这种{关注刻证/危急应对}模式,则不能较好的把握整个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这对于一些严重的疑难病来说,是有风险的。
  昨天看到王烈教授(首位中医儿科国医大师)的一篇文章《哮喘论治分三期》,颇有感触:
  谈及小儿哮喘,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治哮喘即一期,症状缓解了,基本就停止进一步诊治。宋元时期,对小儿哮喘的治疗多以辨证为主,到了明清时期才对小儿哮喘的研究逐渐完善,著述列哮喘为专病,论述较为详细。明代万全在《片玉心书》中提出轻、重和根治的经验。《中医儿科学》教材提出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我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哮喘还应加一期即稳定期,或者叫作无症状期,如万全所讲的“断根”治疗。中医常讲“治病求本”,“本”就是根本。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病情缓解期症状逐渐消退进入平常状态。这个时期,大多医者认为已获全功,患儿家长也认为病已痊愈。此时就造成了“医者不治,病者不医”的局面。很多医者就会告诉患者家长,此病已愈,无须再来。
  我通过在多年小儿哮喘临证中总结,应再加一期即稳定期,这就是中医讲的治未病范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治疗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演化。中医讲“未病先防”,古人讲的“断根”治疗就是指的这一期。此期的治疗,我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阐发哮喘“扶肾气、除伏痰”的治疗原则,创“防哮汤”。方药主要用黄芪、冬虫夏草、玉竹、五味子、女贞子、补骨脂、太子参、大枣、佛手等治疗1个月左右。
  我认为,哮喘论治分三期,在临床中应加以推广。在哮喘疾病的治疗中,一定要重视养护正气的重要性,诚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如果能把仲景倡导的{随证治之}和{见病知源}协同起来,即治已病,也治未病,双剑合璧,可以更好的维护大家的健康。

336

主题

1782

回帖

5986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5986
发表于 2021-7-18 10: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gugu 发表于 2021-7-17 11:55
中医内容汗牛充栋,能知晓应用已相当不错,而且相比西方科学,“中国自古重技术轻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也不例外,临床疗效而背后的科学原理很多现代医学也未必能说明白,更不用说是古代中医靠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自古中医研究都是医家个人的研究,还达不到集体合作或大规模样本研究的层次,好的经验可以吸取,与事实不符仅能纸上谈兵的理论应当扬弃。...


  中医是一门独立的不依附于现代科学的学问,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发展规律。
  用{现代医学的科学原理}来{说明白}中医的医理药理,这不是“中医研究”而是“研究中医”。
  中医有自己的{取象比类/整体辨证}等思维模式,{病因/病机/藏象/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体系,对{四诊/辨证/治法/方药/炮制/煎服/宜禁/摄养}等技术原理的阐释和研究,主要使用中医自己的思想和理论。
  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将现代医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技术手段}纳入到中医的体系构架中来,为我所用。
  比如,用中医望诊来判断西医检测指标:上眼皮有黄色素瘤提示患者{血脂长期偏高}。
  又如,用西医检测指标来推测中医脉证:血沉加快,提示患者{脉滑}有{痰湿}病机。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不像西方人那样更重求知,如黄煌教授视频中讲的那样{现代医学中有些疾病研究得很清楚,但没有治疗方法}。
  中国人向来是{务实求是}的,中医是实用之学,没有实用性的理论难以长期传承,现存的中医理论大部分都对养生防病和临床辨治有指导作用。

0

主题

88

回帖

88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88
发表于 2021-7-18 10: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7-18 11:08 编辑
中国古代科学哪有什么严密的理论体系。几乎都是经验累积的常识而已,否则还学什么西方数学、现代天文学?农医天算,也就剩下医了。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传统的农天算?很蠢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学隧道

GMT+8, 2024-12-24 04:22 , Processed in 0.0873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