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发表于 2013-8-17 22:38:42
王师辛苦了!好文章!
恩泽网络
发表于 2013-8-18 12:52:48
王晓军:很多时候我脑海中总在这样思考:为什么日本汉方学家能够总结出“”医之学,方焉耳“这样的话,所谓空穴来风必有其因!又看到他们所总结的气、血、水说,主张通过调节气、血、水来达到恢 .. (2013-08-11 10:05)
那个经典不是以人为本,那个中医看病不需要辨别阴阳。你用经方就不需要阴阳理论了吗?内经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如果你不喜欢学习内经,不喜欢学习阴阳,你可以不学习,但是不要否定,一否定看你的水平来了。伤寒中处处有阴阳。
古求知
发表于 2013-8-18 19:34:47
晓军,的确如百嘉中医言:伤寒论处处是阴阳!
否定阴阳的医家,其学术价值可以流行一时,不可能成为经典。
日本是用方经验,我们需要学习。但没有理论,或者理论不够扎实。
试举例:五苓散和吴茱萸汤,都有呕吐,都有下利,都有烦,如何鉴别呢?
我的小腰
发表于 2013-8-19 09:52:49
回遗风兄:我并没有否定阴阳,因为我学中医之始亦是从阴阳开始的。但是问题是阴阳所包甚广,可十可百可千可万,虽有然其要一也的说法,但是事实是各家却均有各家的阴阳,比如就有人提出桂枝只能用于实人的阳强的汗出的奇谈怪论,正是由于阴阳虚实等概念完全处于一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所造成的表述乃至于理解上的代沟更至于争论。弟认为我们既不能否定阴阳也更不可唯阴阳论,把一切问题都满足于阴阳以释之,甚至把任何问题都硬性的拉入阴阳这个大框框里而束之高阁并且加以顶礼膜拜,以兄之高才以为就真的那么正确、全面吗?至于兄所提到的吴茱萸汤与五苓散的区别弟则以为,二方虽然均可见呕利,但吴茱萸汤中有大量生姜,从渴者用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我将此方称为苓桂姜甘汤)来看,吴茱萸汤证当无口渴;再从吴茱萸汤又用了人参和大枣来看,其必在水饮阴浊上逆的同时或可说其病理生理的基础为挟有胃肠功能的虚弱即所谓的气液两虚的存在,加之吴茱萸与生姜合用不唯治水而更好温降寒浊,故此方的寒象会更为显著,由于寒饮内踞及气液交虚亦即所谓的邪盛的同时正气亦极不足,如此邪欲胜而尚未果,正欲抗而力难支,故有烦躁欲死之状,关于这一点李克绍先生曾为之详释,所以其方证症状之剧烈实非五苓散证之所可比;而五苓散所用术、泽、猪苓重在治疗水饮内停所致之冒眩及小便不利,同时还有汗出而浮肿,其所治疗的水饮偏于整体,正是黄师所说的,此方是一张整体的水液代谢调节剂,而吴茱萸汤虽亦治饮,除了寒象突出,冲逆较著之外,其水饮多偏于胃肠的局部而范围没有五苓散证的治疗面更为广泛·····弟的认识较浅,定有诸多不足不深不透之处,还望遗风兄不吝指正为感!
颈椎啊颈椎
发表于 2013-8-19 11:42:51
答晓军
我和晓军几乎在四年前同时上论坛,感觉晓军是很认真的人,是难的可以沟通之医者,一直在进步,但不大。
吴茱萸汤和五苓散鉴别很容易,吴茱萸汤属少阴,五苓散属厥阴;吴茱萸汤属虚寒,五苓散属阳亢。
吴茱萸汤是有口渴的,一是少阴证有口渴,二是含人参,也治渴;
两方都有烦,最大鉴别点在吴茱萸汤有躁,五苓散一定无躁。伤寒论只要躁就是伤津液,反过来也证明五苓散不是阳虚方。
伤寒论所有方都治疗水液代谢紊乱,不单单是五苓散。
李师认为桂枝损阳,我认为是绝对正确的,毫无商量余地。我甚至认为不认可桂枝损阳,不能做中医,只能害人。但我们这代人和上代人在害人,是由于教科书,这是历史原因,不必追究,但这个论坛李师已经讲清楚了,再认为桂枝扶阳,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
李师大才,已经把伤寒研究提升到阴阳。我个人认为是了不起的成就。如麻黄汤是阴阳皆实,桂枝汤是血虚阳亢。小建中汤是血虚阳亢,理中丸是阴阳两虚(但血虚不重)。
方证研究要进行,因为我们临床没想到要用那张方,但是临床多了,就疑惑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理中丸、吴茱萸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都可以治疗头痛,那如何鉴别呢?听前贤鉴别法,是云里雾里。只有读懂伤寒,才会有鉴别法,这点西医比我们做的好,是我们后代太笨,没有看懂伤寒。
我是李师的学生,我以做他学生为荣。我认为李师所讲,几乎全对。
呼啦啦
发表于 2013-8-19 14:38:12
感谢遗风兄的抬爱!弟实属愚笨之流,只不过愿意下一些笨功夫而已,您 说吴茱萸汤与五苓散的区别是一有躁一无躁,那请问这个躁如何在临床上去认识和识别呢?换句话来讲,就是您如何来把握患者表现为躁呢?又如何区别什么是烦什么是躁呢?
您认为桂枝损阳那就让桂枝损阳好了,因为桂枝先生也不会也不能替自己去辨驳什么。我却认为只要有桂枝证就可以用桂枝,一如感觉到黑暗时我就打开电灯一样,至于桂枝损不损阳那就留给喜欢让桂枝损阳的人去好好损去吧!我是个实用主义者,感觉对临床有用的我就用,所写医案亦均属临床事实,所写按语也是按照自己当时所思所想真实记录,写出来的目的一是为了练笔,二是为了做为自己日后的备忘录,只有一点我感觉没错,我用桂枝二十余年,并不认为桂枝损什么阳,但是我也做了堂堂正正的中医,也没有害过任何人!!!
医者
发表于 2013-8-19 14:54:16
我是零八年二月进入黄师的经方医学论坛学习的,通过五年余的学习,对于黄师的方---病-----人三角经方医学思维也渐渐的有了一些极为粗浅的认识,付诸临床,自感疗效与未学习黄师思想以前相比有很大提升,也愈来愈感到自信!在论坛上写医案等也是为了感恩黄师的谆谆教诲,让各位学友也能够感受一下做为一名普通中医用自己所学能够为患者减轻痛苦之后的一点愉悦和欢欣及小小的成就感,为了避免会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导,我尽量多讲事实少写道理,纵然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也只是提出思路和看法,而不轻易的做为决定性的语言,因为我认为我始终是个小学生而不是也没有奢求去当老师。再说一句题外话,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而应该是只有相对,《伤寒论》为什么恒久而弥新?因为张仲景认为自己是个平民医生,他没有认为自己是国手和大师,所以我们翻开他的书,通篇也没有发现“绝对”两个字。
人参
发表于 2013-8-19 16:48:12
“因为张仲景认为自己是个平民医生,他没有认为自己是国手和大师,所以我们翻开他的书,通篇也没有发现“绝对”两个字。”
蒲公英
发表于 2013-8-19 17:31:39
遗风兄的书弟一定要拜读!但弟以为仲景书中的“必“字并非”必”意,出现“必”字最多的当为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这条原文共用了五个必字,可谓是仲景用必之最,那么这个“必”字,是必然或者就是绝对吗?我们能够这样理解吗?任应秋先生转引《医宗金鉴》云:“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胸中结胸胸满同义···”后串解此条时说:仲景原文是否真如金鉴所说,这很难说,反不如程应旄所说为妥,程氏说:“据脉见证,各具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总之,在临床上见到以上的坏证,是常有的,各个坏证,是否一定要出现那些脉搏,便不尽然,因此,那些脉还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医宗金鉴修改词句,就是犯了脉是必然的毛病,以证为主要,不是凭脉断病,这个条文,就好讲通了。那么把这条原文翻成现代语言即当为:患太阳表证,如果错误的用了泻下剂,它的演变是多端的,有的既不现“结胸”证,脉搏虽是促疾一点,仍然是想从表解,并不演变;有的便变成“结胸”证而脉浮,有的现咽痛而脉紧,有的胸骨两边现拘急而脉弦,有的不断的头痛,而脉搏现细数,有的发呕而脉搏现沉紧,有的转变成“协热利”而脉搏现沉的,有的甚至大便下血,而脉搏现浮滑。
综上,仲景虽然在条文中用了”必“字,但并非”必“意,我们当然更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既然不是必然之意,当然了不会有绝对之说。
Aegistcm
发表于 2013-8-20 01:06:41
晓军,必字不用争议,我最反感拿个什么伪大家说法来证明自己正确。这个必,看看李师或我的书就可以。
晓军,有没有发现,临床有时不是越来越明白,反而越来越没信心?另外,是不是有时会经常用时方?
这个心路,我走过,但我很清晰,是自己理论有问题。
方证简单,多看几本书就行,临床也会自己发现些,这个足够我们可以混混了,所以经方人都很牛,但成不了气候。目前经方人疗效,不见得比时方医好。
只有明晰理论,对于每个症状、每个方证、每个药证都能鉴别才是大家。这个需要几代人努力。
医生不可能治好所有病,所以医家不能出名,否则给人诟病,说某某某没有治好,那个医生水平很臭。很欣赏晓军能够安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