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名医别录》:无毒。主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惊。
《药性论》:君。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日华子本草》:治虚损劳弱,壮筋骨,暖水藏,轻身,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
《本草衍义》: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本草纲目》:石斛气平,味甘淡微咸,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之药。深师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生姜一片,水煎,代茶饮,甚清肺补脾也。
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本草经疏》:石斛禀土中冲阳之气,兼感春之和气以生,故其味甘平而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入足阳明,足少阴,亦入手少阴。甘能除热,甘能助脾,甘能益血,平能下气,味厚则能益阴气,故主伤中,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者,以其入胃,入肾,入心、脾,补益四经,则四经所生病皆得治疗。盖皆益脾、益胃、益肾、益心之功力也。又主除痹逐肌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者,兼能除脾胃二经之湿故也。
简误:宜入汤酒,不宜入丸。其味不苦而带甘,其形长而细,中坚实者良。酒洗蒸晒干用,慎毋误用木斛,味太苦,饵之损人,亦不入上焦药。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虚羸,健脾膝,驱冷痹。皮外邪热堪逐,胃中虚火能除。厚肠胃轻身,长肌肉下气。
《本草乘雅》:石止而不动,斛受而量满。黄色甘味平气,具土德化,有杜而不出,受而不施,成而不生,及遂事之义,故有杜兰、禁生之名。盖五中之伤,外以形骸之痹,内以伏匿之气,故外消肌肉,而内乏**,此能去内外之因,而致内外之益,则五中不伤,是为之补。
不藉水土,缘石而生。顾山之有石,若人之有骨,盘结之状,亦若筋膜之聚络骨节也。斛,量名,象其能入能出也。故石斛功力,宛如胃府,运化精微,散精于肾,***气于骨,散精于肝,***气于筋膜,以及从脾***肌肉,从心***血脉,从肺***皮毛,何莫非水谷之源,次第敷布于神藏,次第满溢于形藏者。设痹塞则中伤,致令胃失所司,不能下精所气,遂成神藏之虚劳,形藏之羸瘦耳。久服则量而满,故肠胃厚。满而溢,故虚劳补,羸瘦充。设非强益谷精,安能逐除痹塞,以续伤中乎。
《药性解》:石斛,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补虚羸,暖水脏,填精髓,强筋骨,平胃气,逐皮肤邪热,疗脚膝冷痹,久服厚肠胃,定志除惊。恶寒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按:石斛入肾,则专主下部矣;而又入胃者,盖以其味甘耳。助肾而不伤于热,平胃而不伤于燥故也。
《景岳全书》:此药有二种,力皆微薄,圆细而肉实者,味微甘而淡,其力尤薄。《本草》云:圆细者为上。且谓其益精强阴,壮筋补虚,健脚膝,驱冷痹,却惊悸,定心志。但此物性味最薄,焉能滋补如此?惟是扁大而松,形如钗股者,颇有苦味,用除脾胃之火,去嘈杂善饥,及营中蕴热。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养阴除烦,清肺下气,亦止消渴热汗。而诸家谓其厚肠胃,健阳道,暖水脏,岂苦凉之性味所能也?不可不辨。
《本草备要》:平补脾肾。
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咸平入肾而涩元气,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壮筋骨。疗风痹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裹涩余沥。雷敩曰:石斛镇髓。昂按:石斛石生之草,体瘦无汁,味淡难出,置之煎剂,猝难见功,必须熬膏,用之为良。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名金钗石斛。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
《本经逢原》:石斛足太阴,少阴脾肾之药。甘可悦脾,故厚肠胃而治伤中;咸能益肾,故益精而补虚羸,为治胃中虚热之专药。又能坚筋骨,强腰膝,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之。
《本草崇原》: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是禀水石之专精而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禀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伤中者,运行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脉、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证也。夫治伤中则下气,言中气调和,则邪气自下矣。除痹则补五脏虚劳羸瘦,言邪气散除,则正气强盛矣,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肾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则土气运行,水精四布,故厚肠胃。
《本经》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风寒湿,而但曰痹者,乃五脏外合之痹也。盖皮者,肺之合。脉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肾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脏之虚劳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补益之妙用。治伤中即所以下气,是补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本草求真》:[批]入脾除虚热,入肾涩元气。
石斛专入脾、肾。生于石上,体瘦不肥,色黄如金,旁枝如钗。甘淡微苦咸平,故能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及能坚筋骨,强腰膝。凡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最宜。以其本生于石,体坚质硬,故能补虚弱,强筋助骨也。但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非经久熬,气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剂,或熬膏用之为良。以治虚热,补性虽有,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
《得配本草》:畏僵蚕、雷丸。
甘、淡,微寒。入足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经。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热,而止烦渴。清中有补,补中有清,但力薄必须合生地奏功。
配菟丝,除冷痹。精气足也。佐生地,厚肠胃;湿热去也。虚寒者用之,泄泻不止。佐以川芎嗅鼻,治睫毛倒入;使以生姜煎服,治阴湿余沥。
盐水拌炒,补肾兼清肾火、清胃火,酒浸亦可,熬膏更好。
长而中虚味苦者为木斛,用之损人。
《本草经解》:石斛性平,秉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甘平为金土之气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气降味和,阴也。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伤中,甘平益阴,故治伤中。痹者,闭也,血枯而涩,则麻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气,肺热则气上,气平肺清,所以下气。
五脏藏阴者也,阴虚则五脏俱虚,而不胜作劳,劳则愈伤其元气矣。五脏之阴,脾为之厚,脾主肌肉,故五脏虚劳,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阴,所以主虚劳而生肌肉也。
阴者,宗筋也,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强阴。精者,阴气之精华也,甘平滋阴,所以益精。肠者手阳明大肠也,胃者足阳明胃也,手足阳明属燥金,燥则阳明薄矣,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厚矣。
《神农本草经读》:痹者脾病也,风寒湿三气,而脾受于先,石斛甘能补脾,故能除痹。上气肺病也,火气上逆,则为气喘,石斛平能清肺,故能下气。五脏皆属于阴,而脾为止阴,为五脏之主,石斛补脾而荫及五脏,则五脏之虚劳自复,而肌肉之消瘦自生矣。阴者,宗筋也,精足则阴自强;精者,阴气之精华也,纳谷多,则精自储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其说不一,出庐江六安者色青,长三二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肉而实,咀之有腻涎黏齿,味甘淡,此为最佳。如市中长而黄色及枯槁无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无不误用,故附记于此。味甘,平。主伤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气,使中气不失守。补五脏虚劳,后天得养,则五脏皆补也。羸瘦,长肌肉。强阴。补脾阴。久服厚肠胃,肠胃为中脏之府。轻身延年。补益后天之效。
凡五味各有所属,甘味属土,然土实无味也。故《洪范》论五行之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于土则曰稼穑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无味也,无味即为淡,淡者五味之所从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属土。石斛味甘而实淡,得土味之全,故其功专补脾胃,而又和平不偏也。
《本经疏证》:凡水土媾乃生木,草木类也,未有草藉水石而生,不资纤土者,有之则石斛是。凡水石相渍,纵千百年,水不烂石,石不耗水,惟既生斛,则若石挹水以灌斛,斛因石以引水,石属金,内应乎肺,水则内应乎肾。是石斛者,引肾阴以供肺,通调下降者也,斛以五月生,其时则阴姤后于下而势浸长,阳拔队而浮于土。以十月实,其时则阳复于下而力颇厚,阴连引而际于天,是其功用,究竟为助肺降而泄阳使下,引肾升而交阴于天。夫阴沉于下而不动,阳痹于中而不散,气结于上而不降,其中之伤为何如?但使阴济于上,相和而下交,阳归于下,成化而上济,斯可谓主伤中除痹下气否耶。脾肺肾既受益,则心与肝自不能不受益,五脏皆受益,斯虚劳羸瘦,何能不复。而其归著则尽由于强阴,盖斛固得金水之专精,而茎生青干黄花红,原具五脏之全也。益精补内绝不足除脚膝冷疼痹弱,此其故皆在肺肾不连,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定志除惊,此其故皆在热气中痹,得别录一证,本经益明,而用者遂有可遵循,此古人用意深处,所宜细绎者也。要之石斛自是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