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有内容,全部转自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适用,不作为治疗指导,如需就诊,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麦德威跟腱靴
楼主: 非凡清风

走进经方的世界(随笔集)

[复制链接]

359

主题

1728

回帖

6636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636
发表于 2010-10-7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真好!!!期待更多的精彩。

349

主题

1764

回帖

6411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6411
发表于 2010-10-16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hjb3000
呵呵,学习了,似懂非懂也。。。

234

主题

189

回帖

916

积分

实习版主

积分
916
发表于 2010-10-20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太阳证”中,伴随着“脉浮”的出现的是“头项强痛而恶寒”。“项”是指脖子的后部。这个“强”读jiàng ,在这儿是“不柔顺”的意思。在这儿是指头痛,脖子的后部的肌肉紧绷绷的,不柔顺。恶寒,就是畏冷,怕冷。
  这一系列的症候反应,就是太阳证的特点。
  那么经方派医家是怎么认识这个太阳证的呢?日本汉方医学家山田正珍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并不是指经络学说中的“太阳经”。日本古方派多从此说。清代医家柯琴认为,太阳证是以表证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民国医家陆渊雷赞同此说,他进一步补充到凡正气充足,抗病力强者,为阳,正气力弱,抗病力弱者,为阴;病情属实热者为阳,虚寒者为阴。当代医家胡希恕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这个太阳证就是表阳证。
  我们下面将会进一步细说经方派医家的理论。
  细说之前,我先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认为学习前人的知识,首先要认真了解他们提出了什么理论。然后,我们要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分开来。医家观察到的现象是客观的,但是对现象的解释是主观的。所有的中医理论都是假说,历代医家不断修改,补充前人的说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所以不可将这些理论看成是定论。
  我想顺便说的是,对中医原有理论的修改,推翻,更换,并不等于意味着中医这门学科的消失。一个学科区别与另一个学科的根本标志是其“研究对象”,而不是理论。理论只能区分学派而不是学科。比如物理学,不能因为它推翻了原有的理论,就不再是物理学了。中医学理论其实早已在发展中发生了若干次修改更替。但是只要中医学特有的研究对象中药,方剂,复方制剂,症候群,方证对应,针灸,推拿等等依然存在着,那么这门学科将会延续下去。举一个例子,我前一段时间参加针灸学会的年会,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发现大多数针灸科的主要治疗项目,如浮针,银质针,针刀,推拿手法等等,都早已不依赖经络学说,但是,这些依然属于中医学的研究范畴。

1

主题

59

回帖

64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64
发表于 2010-10-20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谈到,胡希恕老先生认为太阳证是表阳证。要理解什么是表阳证,首先要了解八纲辨证。所谓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然明确提出八纲辩证法则的是当代经方家祝味菊(祝味菊 伤寒质难〔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6页),但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张仲景已在熟练运用八纲法则分析症候,《伤寒论》中明确提出虚实寒热表里内外阴阳有余不足等八纲具体名称的条文有116条之多,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在《金匮要略》亦有l 05条,由此可见八纲是解读伤寒论的一把钥匙。
  首先谈谈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阳”最原始的含义是指阳光。
  《诗经 小雅 湛露》云: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清晨的露水浓重,不晒阳光它不会干。夜晚的宴饮安闲,如未深醉何必归家。
  “阳”是指阳光,那么它的反面“阴”就是没有阳光了。
  《诗经 邶风 谷风》云: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山谷间风习习拂来,吹来阴雨。我们本该努力同心,不应有隙。
  让我们回到张仲景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城市没有霓虹闪烁,只是某个热闹的节日时,才会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才会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昼与夜之间的界限,阳光绽放与阳光收敛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我们可以想象在一次次晴阴、昼夜的转换间,古人眼前明亮翠绿的草木转成郁暗灰蒙,漂浮高远的天空显得沉重低沉,温暖粘稠的河水变得冰暗幽凉。
  我们回到古代的场景,回到阳光的散落与消失,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先民们会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来分阴阳。后来阴阳被古人用来概括标示事物的属性。趋向于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扩散,开放的被称着阳。趋向于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冷,向内,凝聚,闭阖的被唤着阴。面对属性相反的两类事物,如果我们把其中一类判断为阳,那么剩下的另一类就被判断为阴。如果你嫌阴阳这两个字“封建迷信”,那么你将这两个字改成x,y也可以。但是请记住,“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我们不能简单的孤立的把某种事物,比如男人或女人,称为阳或阴,当一个事物没有参照物时,是无所谓阴阳的。
  虽然阴阳的概念已在最原始含义的基础上引申其义,变成概括,天与地,火与水,昼与夜,上与下,生与死等性质相反的事物的一种方法,但是它的抽象程度并不高,它只是古人对“现象”直观性和经验性的概括,所以我们记住阴阳原始的本意,对理解伤寒论中的阴阳二字是有好处的。
  那么表里是什么呢?有一些医家,把表里简单地理解为皮肤与内脏,骨髓之分,这是不妥的。要理解表里,要牢牢记住“正邪交争”这个概念。正邪交争于表,我们将其称之为表证。正邪交争于里,我们则将其称之为里证。怎么判断是表是里呢?有一些比较糊涂的医家,比如刘力红,就想当然地认为古人有“内视”的功能,即所谓“慧心内照”也。古人有入静的功夫那我相信,说他们懂得“内视反观”,会做“内证实验”那就是扯谈了。
  古人是怎么判断这个“正邪交争”在“表”是在“里”呢?在没有内窥镜,X光机的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也就是说,通过细致入微的临床观察,通过患者的症候表现来判断。
  举个例子,比如在伤寒论中的太阳证被认为是表证,它的症候提纲是“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強痛而恶寒”,此时治法要用“汗法”,如果患者出现了“胃家实”,比如潮热便秘、腹痛拒按的症状,那么病就会被认为是由表传里,此时治法要用下法,如果患者出现了“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呢,病也会被认为是由表入里,此时的治法要用温法。这些后面都会详谈。伤寒论中,表里之分不是通过“内证实验”分出来的,也不是瞎猜猜出来的,而是通过详细的观察症状,体格检查查出来的。
  再说说寒热。在古代没有体温表。所以依然是要依赖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所以伤寒论中的寒热与现代医学中的体温高低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如果患者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倦卧,小便清长,面色白等等表现,就被认为是寒证。如果患者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小便短黄等等,就被认为是热证。但是,古人也认识到判断寒热不仅仅这么简单,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情况,比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情况,这时古代医家就通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样一些“加强试验”来判断患者寒热的真伪。
  判断虚实,是整个八纲中最难的。《 素问 通评虚实论》 说: “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在这儿“实”为“邪气盛”,“虚”为“正气不足,机体虚衰”。《商君书 去强》说:“仓府两实,国强。仓府两空,国弱。”在这儿实是指“充实”,虚是指“空虚”。比如“胃家实”,这个“实”就是指后者。胃肠如同仓库,粪便如同粮食。它形容的就是,大便不下,肠中粪便互结,满满实实的样子。
  在《伤寒杂病论》中两个概念都会用到。判断虚实是非常难的。有时光四诊合参,看症候还不行。还得做“诊断性治疗”。如《 伤寒论》 第 6 8 条: “ 发汗, 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就是给患者用汗法,患者病情没有缓解,所以判断患者为虚证,当加上附子,用温法,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在这儿初浅地介绍了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从八个方面对症候进行归纳的方法。但是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我们不能将它们想象成彼此平行的八条直线。而要将它们看成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互相交叉的八条线。我们运用八纲辨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一组组“症候群”,找到治疗干预它们最恰当的那个“方剂”。这就叫“方证对应”。什么叫“方证”啊?“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症。所以刘渡舟和胡希恕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落实到方证相对,是辨证的最尖端。
  在这儿我谈谈经方派医家治病的思路。我在这儿推荐的是胡希恕老先生的方法。首先,面对一系列"症候群“,运用八纲辨证的方法,先判断它属于三阴三阳的哪个证型。我制作了一个小小的表格,大家可以看一下:
八纲与六经对应表

表阳证                   〓          太阳证
里阳证                   〓          阳明证
半表半里,属性属阳       〓          少阳证
表阴证                   〓          少阴证   
里阴证                   〓          太阴证  
半表半里,属性属阴       〓          厥阴证   

  分清楚属于哪一大类型后。还要继续辨下去。辨它属于哪一个“方证”。比如同是属于太阳证。它究竟是属于“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呢。辨好了,它属于“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后,还可以继续辨。因为,世界很少有恰恰对应某个方的那种症候群,大方向对了,“方剂”和“患者身上的症候群”基本上对拢了,但是细节上它们可能还会有些误差。那么呢,就要在这些方上做必要的加减,一直要加减到什么程度呢,理论上啊要加减到,方证完全对应为止。当然方证完全对应,这是很难的。初学者多少会有一些误差,但是只要大方向对,理论上,或快,或慢,患者的病情都会有所改善。

1

主题

115

回帖

125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125
发表于 2010-10-26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找不到入门的点,受教了

356

主题

1708

回帖

5834

积分

专家顾问

积分
5834
发表于 2010-11-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本消息发自手机[掌中爱医wap.iiyi.com]

3

主题

154

回帖

185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185
发表于 2010-11-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本消息发自手机[掌中爱医wap.iiyi.com]

2

主题

67

回帖

78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78
发表于 2010-11-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本消息发自手机[掌中爱医wap.iiyi.com]

234

主题

189

回帖

916

积分

实习版主

积分
916
发表于 2010-11-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本消息发自手机[掌中爱医wap.iiyi.com]

1

主题

150

回帖

165

积分

实习医师

积分
165
发表于 2010-11-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本消息发自手机[掌中爱医wap.iiyi.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学隧道

GMT+8, 2024-12-24 03:46 , Processed in 0.1619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